人类语言学renlei yuyanxue又称“语言人类学”,属于语言学与人类学综合的产物。它运用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特殊研究方法,研究语言结构、语言变化与社会文化结构之间的关系,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人类语言学采用语言学与人类学中的描写法或实地调查法,去研究没有书写系统或文字传统的语言集团的语言。因为没有书面材料可以凭借,也没有前人的学术著作可以参考,所以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们不得不自己设计出一套新的方法,这样才能从研究对象中获得大量所需的语言材料。这些总的原则,最早被学者们用来调查研究美洲印地安语言,以后又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语言和语系,比如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语言和非洲诸语言。美国早期的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如F·鲍阿斯、E·萨丕尔、B·L·沃尔夫等人,都曾经对社会结构比较原始的北美印地安人的社会文化和语言进行过艰苦的、大量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进行人类学、民族学调查必须首先了解当地人的语言,调查研究任何语言都必须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一些观点。 人类语言学家大多出身于人类学家,因为人类语言学的方法早期是属于人类学的,20世纪初期逐渐形成具有独立体系的学科,50年代以后才得以发展起来。 在美国的F·鲍阿斯、E·萨丕尔和B·L·沃尔夫之后,人类语言学家纷纷强调,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不能分开的,因此必须把语言学当作一门社会科学。1923年,波兰人类学家、民族学家B·马利诺夫斯基在《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一书中,提出了“语言环境”的理论,指出语义是随着语言使用者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社会分工和地理环境而变化的,必须依据一定的文化来分析词的功能,因为话语和语言环境是交织在一起的。语言环境应包括上下文和一切影响语义的非语言因素。他的这一理论后来被英国语言学家J·R·弗斯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语言学中的一个流派——伦敦学派(又称弗斯学派)。 从50年代起,人类语言学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学者们对文化类型和语言类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且得到了北美印地安土著文化的组合与民族组合有很大一致性的有力证据,从而支持了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的“沃尔夫假说”。 在语言学界,由于“音位”概念的提出使得语言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学者们由此受到了某种启发,想到了解决文化的基本单位的问题。但是因为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几乎面面俱到,想给语言之外的文化寻出一个共同的单位谈何容易。但美国语言学家K·L·派克还是创造了“文位”(emic)、“文位变体”(etic. non-emic)等术语,并且已经有人在使用这些术语,以期用来解决文化的基本单位问题,虽然这些实质性问题仍在探索之中。 人类语言学指运用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没有书写系统和文字传统的语言集团的语言。一般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描述言语活动的语言环境,达到理解和分析所研究的语言的目的。 人类语言学又称语言人类学,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人类语言学综合运用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结构、语言变化和社会文化结构的关系。人类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民族语言学在研究内容上有许多交叉和重叠。进行人类学调查必须懂得当地居民的语言。而调查研究任何语言都应当同时了解被调查人们的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