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克孜尔千佛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处。现有洞窟236窟,其中74个窟窟形比较完整。石窟主要为公元四至八世纪遗存,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窟型大致分为三种:一为有造像和壁画的龟兹型窟;一为有壁画的方形窟;一为供居住的僧房。窟中塑像遗存极少,壁画保存约5000平方米,题材主要为佛传,因缘和本生故事。根据内容的需要,有的呈连续性画面,有的单独成幅表现一个主题。壁画的构图有独到之处。除少数绘于洞窟四壁,多数绘于窟顶。窟顶遍绘须弥山状的菱形斜方格,每格内绘一则故事。除宗教内容外,还有反映当时生产、生活和习俗的壁画,如第175窟中的壁画反映了当时耕地、制陶等场景。各期画风均有所变化,晚期绘画与前期比进步较大,画法更接近中原汉族艺术风格。克孜尔千佛洞是天山南麓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孜尔千佛洞克孜尔千佛洞所在的山脉名叫明屋塔格山,山下是木扎特河谷。克孜尔千佛洞是中国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寺群,也是中国的四大佛教石窟群之一。早在1961年,就已经被列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点。石窟内禁止拍照。 克孜尔千佛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克孜尔”,维吾尔语“红色”之意。佛洞开凿在木札提河北岸的明屋达格山悬崖上。已编号的洞窟有236个,保存有壁画5000平方米。题材主要为佛传、因缘和本生故事。石窟有供佛像作礼拜的支提窟,供僧徒修行的毗诃罗窟。其形制结构大致为中心柱窟和像坛窟两类。始建于东汉末期,至元代废弃,为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壁画多绘于中心窟主室、佛堂窟顶和四壁,大多采用菱格画形式,每一菱格绘一故事,内容十分丰富。第17窟所绘本生故事多达38种。第38窟绘有民俗画,有伎乐弹琵琶,抱箜篌,吹横笛等生动画面。第175窟绘有生产劳作画,有耕地、制陶等画面。对研究龟兹社会历史、佛教文化及中西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克孜尔千佛洞天山南麓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位于拜域县,1961年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236窟,较完整的有135窟,约始建于3—4世纪,盛于6—7世纪,衰于8世纪。它以窟形特殊、壁画题材和艺术手法独特而著称。 克孜尔千佛洞中国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km,素以优美的壁画著称,大约始建于3~4世纪,或者更早一些,盛期在6~7世纪,8世纪末已逐步废弃。这座千佛洞已编号的有236窟,保存的画面近1万m2。以壁画为主,其中仅70余洞中即绘有3000多m2以上的壁画。内容以本生故事为主,约有50~60种,仅17号窟顶即绘有30余种。最大的壁画高达16m,小的只有20~30cm。克孜尔的壁画,比敦煌、龙门、云冈3处的壁画总数还多1倍。尚完整的有135窟,当时的千佛洞是一处佛寺栉比、僧徒比肩之地,塑像和壁画均绘塑于支提窟内,供僧徒礼佛观像和讲经说法用。塑像已毁,壁画尚存约5000 m2,题材主要是佛传、因缘和本生故事。除了宗教内容的图像,在壁画上还有许多表现耕种、狩猎、商旅往来、音乐歌舞和民族风貌的画面,展现了丝绸之路上商旅之艰险历程。同其他石窟相比,克孜尔千佛洞是中国修建得较早、现存规模较大的一座石窟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