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仁政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仁政

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曾有礼治、德政的观点,认为“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孟子进一步加以发挥,认为王者治政即“施仁”的过程,仁政是王者的仁义之心推己及人的结果。其具体内容为:实行井田制,给农民以固定的土地,设庠、序、学、校以教化民众,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修民以孝悌忠信,利国强兵,以求天下统一。孟子生前,这一思想未被统治者采纳;两汉以后,受到当权者重视,在封建社会中起过较大作用。

仁政

战国时期孟轲提出的政治学说。是将孔子之“仁”推之于政的具体表现。仁政的理论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它要求君主“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仁政的具体实施在于“制民之产”,“分田制禄”。“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穀禄不平。”“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滕文公上》)“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梁惠王上》)孟子还要求“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要“取于民有制”,“与民同乐”。仁政的目的乃在于实现“王道”:“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仁政”作为一种理想的政治,孟子生前虽未能被君主采纳,但对后世却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汉“文景之治”,唐初“贞观之治”,清初“康乾盛世”等,中国封建社会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时代,无不获益于孟子的仁政学说。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