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仓储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仓储说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救荒政策思想之一。主张建立专门的粮仓,储存粮食,以备荒年。始于西周,《礼记·王制》中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西汉贾谊上疏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汉书·食货志》)宋司马光说: “常平之法,此乃三代之良法也。” ( 《荒政辑要》 引) 宋朝余靖上疏说:“天下无常丰之岁,倘有缓急,不可无备。” ( 《康济录》引) 明朝汪文义说: “能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者,可御水旱之来,当患而为之备,即灾而为之捍者,可免流离之苦。”(见《明史·汪文义传》)基于仓储说,中国历代设立诸多职能不尽相同的仓储,如常平仓、义仓、社仓、惠民仓、广惠仓、丰储仓、平籴仓、济农仓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