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以儒诠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以儒诠经亦称“用儒释教”。回族伊斯兰教哲学专用术语。明清之际,回族学者以就明理学阐释伊斯兰教哲学的学术活动。初出现于南京、苏州一带,后逐渐发展到江南、中原不少回族地区。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岱舆、刘智、马注等;这一运动的产生,为当时我国尊孔读经成风,宗教信仰松散,以及汉族上层歧视伊斯兰教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主要表现内容形式是:用儒家“三纲五常”诠解伊斯兰教的“天命五功”,或以后者的伦理道德附会前者的“忠孝”、“忠恕”思想,相互引证,相互结合。但仍表现出“假儒理,以发明教理”之特点,“援儒以附己”。曾在我国学术界产生过一定影响。尤对回族伊斯兰教哲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时人认为:“独清真一教,其说本于天,而理宗于一,与吾儒大相表里。”其影响与流传甚广的译著主要有:《清真大学》、《正教真诠》、《希真正答》(王岱舆著)、《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实录》(刘智著)、《清真指南》(马注著)等书。 以儒诠经亦作“用儒释教”。明清之际, 回族学者以宋明理学阐释伊斯兰教的学术活动,初出现在南京,苏州一带,逐渐发展到江南不少回族地区。为当时尊孔读经成风,宗教信仰松散,以及汉族上层歧视伊斯兰教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主要表现形式是:用儒家“三纲五常”诠伊斯兰教的“天命五功”,或以后者的伦理道德附会前者的“忠孝”、“忠恕”思想,相互引证,相互结合,但仍表现出“假儒理,以发明教理”之特点,“援儒以附己”。曾产生一定影响,当时就有人认为:“独清真一教,其说本于天,而理宗于一,与吾儒大相表里”。影响较大的译著有王岱舆的《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刘智的《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马注的《清真指南》等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