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伯牙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伯牙琴

文别集。南宋邓牧(1247—1306)撰。一卷。牧字牧心,号文行先生,自号九锁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谢翱、周密友善。自称“三教外人”。元成宗二年,至山阴,王修竹延致陶山书院。大德三年,入洞霄,止于超然馆。沈介石为营白鹿山房居之,无疾而终。与道士孟宗宝合著《洞霄图志》。此为自编杂文集。以知音难遇,故以伯牙琴为名。收说、传、记、序之类文凡二十四篇,补遗三篇,系后人从石刻抄入。牧经历南宋灭亡,忧愤不能自释,故发而为文。其文滔滔清辨,不失修洁。有《四库全书》本,《国粹丛书》(第二集)本,《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伯牙琴

元代政治哲学诗文集。元代邓牧著。邓牧(1247—1306),字牧心,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宋亡,隐居余杭大涤山洞霄宫,终生不仕、不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对儒、道、释均不信奉,而自有其思想政治信仰。又号“九鉴山人”,世称“文行先生”。《伯牙琴》原手定诗文六十余篇,因散佚,现存文三十一篇,诗十三首。自感“知音难遇”,故托“伯牙鼓琴”故事以为书名。
《伯牙琴》认为,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是“玉皇上帝”,说:“恭维昊天玉皇上帝陛下,位三极之尊,御万有之众。”(《昊天阁记》)又认为人世间由“定数”支配,“夫一事成败,一物完毁,莫不有数行其间。”故“一士穷达,常关系天地之大运,岂人力哉”(《宝说》)。书中还表达了亡国逸民的悲观情绪和无可奈何的心境,“六骸耳目,非吾有也,自天地委形,而不得与之遗;及大化之往,如土委地。向之欲高名厚利,强有力者,而今安在?”(《逆旅壁记》)认为人生之于天地,还之于天地,声色名利都是假的,提倡做超然于得失、生死之外的“达人”,从思想上排除外在环境的牵累,做到“由心不由境”。
在政治上,《伯牙琴》对封建专制政治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君主以至高无上的地位,凌驾于人民头上,“竭天下之财以自奉”,“夺人之所好,聚人之所争,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君道》)。君主及其帮凶臣吏,是一伙比强盗还厉害的恶棍,“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吏道》)。强盗抢劫还有所顾忌,而官吏祸民,则肆无忌惮,因此与其求取贤能之士管理国家,倒不如废除一切官僚制度,由百姓自治,“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吏道》)!书中把遥远的尧舜时代作为理想社会的典范。虽然当时“饮食未侈”、“衣服未备”、“宫室未美”,生活条件艰苦,但君臣民之间,“其分未严”。君主经常“为衢室之访,为总章之听”,关心百姓疾苦;官吏“为员不多”,不谋私利。社会中人人各司其职、各奉其业,均自食其力,“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吏道》)。人与人之间不剥削,无战乱,无欺诈。
《伯牙琴》还用小品文的形式,对当时的汉民族败类倚仗蒙古人的势力欺压同胞的卑劣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并抨击元朝的政治统治,具有反抗民族压迫的思想。是一部具有民主思想的批判之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压迫阶级的愿望。其思想对后来黄宗羲作《明夷待访录》有一定的影响。
有《知不足斋丛书》本,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

伯牙琴

宋元之际邓牧著。因自感“知音难遇”,故托“伯牙鼓琴”故事名书。仅1卷。原手定诗文60余篇,现存诗13首,文31篇。其中,《君道》、《吏道》等篇比较集中地体现其伦理思想,抨击暴君酷吏“夺人所好”、“聚人所争”和对百姓的残害,同情人民反抗虐政的斗争,认为“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吏道》),并幻想通过任用贤德之士,或“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同上书),实现其社会和道德的理想境界——“至德之世”。有:清乾隆间《知不足斋丛书》本;1978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伯牙琴》

1卷。散文集。邓牧与周密、谢枋得齐名。其文放旷,寄托亡国之感。高洁自然,很有特色。有《四库全书》本。


《伯牙琴》

1卷,补遗1卷。《知不足斋丛书》本。《武林往哲遗著》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