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伯牙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伯牙琴文别集。南宋邓牧(1247—1306)撰。一卷。牧字牧心,号文行先生,自号九锁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谢翱、周密友善。自称“三教外人”。元成宗二年,至山阴,王修竹延致陶山书院。大德三年,入洞霄,止于超然馆。沈介石为营白鹿山房居之,无疾而终。与道士孟宗宝合著《洞霄图志》。此为自编杂文集。以知音难遇,故以伯牙琴为名。收说、传、记、序之类文凡二十四篇,补遗三篇,系后人从石刻抄入。牧经历南宋灭亡,忧愤不能自释,故发而为文。其文滔滔清辨,不失修洁。有《四库全书》本,《国粹丛书》(第二集)本,《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伯牙琴元代政治哲学诗文集。元代邓牧著。邓牧(1247—1306),字牧心,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宋亡,隐居余杭大涤山洞霄宫,终生不仕、不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对儒、道、释均不信奉,而自有其思想政治信仰。又号“九鉴山人”,世称“文行先生”。《伯牙琴》原手定诗文六十余篇,因散佚,现存文三十一篇,诗十三首。自感“知音难遇”,故托“伯牙鼓琴”故事以为书名。 伯牙琴宋元之际邓牧著。因自感“知音难遇”,故托“伯牙鼓琴”故事名书。仅1卷。原手定诗文60余篇,现存诗13首,文31篇。其中,《君道》、《吏道》等篇比较集中地体现其伦理思想,抨击暴君酷吏“夺人所好”、“聚人所争”和对百姓的残害,同情人民反抗虐政的斗争,认为“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吏道》),并幻想通过任用贤德之士,或“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同上书),实现其社会和道德的理想境界——“至德之世”。有:清乾隆间《知不足斋丛书》本;1978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伯牙琴》1卷。散文集。邓牧与周密、谢枋得齐名。其文放旷,寄托亡国之感。高洁自然,很有特色。有《四库全书》本。 《伯牙琴》1卷,补遗1卷。《知不足斋丛书》本。《武林往哲遗著》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