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景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何景明1483—1521He Jingming明代文学家。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进士,授中书舍人,因上书指控奸宦刘瑾被免官。正德六年复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 何景明1483—1521明文学家。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进士,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与李梦阳齐名,并称“何李”,为“前七子”之一。主张文仿秦汉,诗宗盛唐。后与梦阳争执,主张复古途径应“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诗较梦阳为清新,但复古摹拟之弊未减。有《大复集》三十八卷。 何景明1483—1521明代文学家。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自幼聪慧,20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因上书指控奸宦刘瑾,被免官。正德十二年(1516)升吏部员外郎,十三年改任陕西提学副使,十六年病故。为人重节义而鄙荣利,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十分不满。他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他的地位仅次于李梦阳,“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明史·何景明传》)。他们主张文学秦汉,古诗学汉魏,近体诗学盛唐。但在拟古的途径和方式上有一定分歧。他则主张应从学习古法入手,又不能步趋古法,受其局限,主张灵活、创新,但忽略了古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而单从形式着眼,故其作品大多思想平庸,缺乏艺术特色。少量作品也表现出对现实不满,清新秀逸,有一定价值。著有《大复集》38卷。 何景明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何景明与李梦阳的文学主张大略相同,都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他在《海叟集序》中表明了自己在文学上的基本立场。概言之有二:一是关心文学是为了关心政治,要求改革文风是为了使文学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以恢复理想的三代之治;二是倡导文学复古,包括词与意,即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目的是要使文学作品既合乎封建之理,又具有完美之词。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幼聪慧,8岁能诗古文;年15中举人;4年后中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年间,官至陕西提学副使。嘉靖初,引疾归里,不久病卒。景明秉性耿介,坚持操守,鄙薄荣利,与李梦阳并具国士之风。梦阳论文主摹仿,景明论文主创造,措词虽异而复古、拟古的实质则一。李主张要象临摹古代碑帖那样学习古代诗文的创作技巧,要求维妙维肖;何则主张领会古人的精神面貌,不追求外在形式的一致;此则为二人同中之异。李、何同为“前七子”复古派的领袖,始则气味相投,相得甚欢;后何以文坛的后起之秀而与李并驾齐驱,遂因文学主张的分歧而互相批评,各树壁垒,私交亦随之恶化。景明论文持论甚高,曾说:“诗溺于陶,谢力振之,古诗之法亡于谢。文靡于隋,韩力振之,古文之法亡于韩。”钱谦益诋之为“大言无当”。有《大复集》。 何景明何景明1483~1521明代文学家。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当权,辞官引退。瑾败,复出,因上疏得罪皇帝,九年不得迁官。后出为陕西提学副使,以病辞归。有《大复集》。工诗能文,与李梦阳齐名,并为“前七子”领袖。提倡文学复古,但反对机械模拟古人,主张“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为此曾与李梦阳激烈争论。其诗清新俊逸,秀朗雅谐,如《平坝城南村》、《杪秋登太华山绝顶》等俱为佳作;文富于才情,善于变化,亦不乏可诵篇章。惟仍未全脱拟古之迹。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