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佛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佛手foshouCitrus medica var.sarcodactylis又称佛手柑。双子叶植物,芸香科。枸橼的变种。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叶互生,长椭圆形,先端钝,边缘有微锯齿;叶腋有剌。叶柄短,无翅,顶端有关节。花序为总状,生于叶腋。花常单性;花瓣5枚,上部白色,基部紫红色。雄蕊多数。果实长形,基部圆,上部分裂如掌,成手指状,果肉几乎完全退化,香气浓郁。原产亚洲。我国南方各地均有栽培,一般用嫁接繁殖。果皮和叶含有芳香油,有强烈的鲜果清香,为调香原料。果和花均可入药,能理气和胃。 佛手foshou又名雪梨、香橼种。茶树无性系品种之一。原产福建省安溪县官桥乡骑虎岩, 相传是一位老和尚用茶树枝条嫁接在香橼树上而得, 约有一百余年的栽培历史。主要分布在闽南的安溪、永春两县, 在闽中的仙游、莆田, 闽北的崇安, 闽东的福安等县也有少量栽培。 佛手fingered citronCitrus medica L. var. sarcodactylis(Noot.)Swingle,芸香科,柑橘属。常绿乔木。枸橼的一个变种。2n=18。中国、日本、越南及印度均有栽培;中国以广东肇庆市郊较多,江苏、浙江两省多作盆栽观赏。生长习性似枸椽。一年多次开花。果皮极厚,几乎无果肉与种子。果实先端卷曲抱合成拳状的称拳佛手或闭佛手;指状分歧开张的称开佛手。扦插繁殖。果实有香味,供观赏、药用或作蜜饯。可作锦橙、血橙等矮化砧用。 佛手 佛手常用川产道地中药材,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或灌木佛手的果实。又称佛手柑。始载于宋 《图经本草》。性温,味辛、苦,具有行气止痛、化痰止咳等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年产数吨,建国后最高年产1100吨,常年产量约200吨。主产合江、江津、綦江、犍为等地。合江为历史产区,占全省产量15%。产品个大,芳香,青皮,肉白。入药多用佛手片。花也入药,称佛手花。 佛手芸香科常绿小乔木。又称佛手柑、四川佛手。高3~5m,老枝淡绿色,有短硬刺。叶互生,革质,长圆形,先端钝,长5~15cm,缘有波齿。叶柄短,无翅。花两性,单生或总状花序,腋生,花冠白色。果实长圆,长7~15cm,上端指状开裂拳状,长短不一,果瓢退化,胚珠不育,果皮粗糙,橙黄色,极芳香。原产印度,中国主要栽培区在长江以南浙江、四川、广东、云南、福建。北方盆栽。东南亚地区也广泛栽培。嫁接繁殖,用枳、红橘等作砧,也可春秋扦插,育苗。按行株距3.5m×2.5m定植。年开花3次,结合修剪、疏花,收集枝叶,花果可蒸馏精油。佛手盆栽供观赏,鲜果可酿造佛手酒。果药用主治腹胀、呕吐、咳嗽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