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侗族大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侗族大歌侗族的一种民歌。侗语称“嘎玛”或“嘎老”。流行于贵州、湖南、广西的侗族地区。侗族善歌,宋代史书已有记载,明代侗族声乐、器乐已有较高水平。清嘉庆《黔记》赞云:“男弦女歌最精美。”一首大歌称为一枚,一枚最少三段歌词,多则百段以上。歌班通常由四至十人组成。分男、女、童声歌班。一般由两人轮流唱高声部,其余人唱低声部,结尾时,唱高声部的两人往往再分为两个声部,形成三个声部。曲调悠扬,音域宽广,节奏自由,缓急有序;且声部协调,和声完美,气势磅礴,极富独特民族风味。按内容、形式、地域的不同,其格调旋律稍异。如“嘎所”(意为声音歌),以显示歌者嗓音为主,每段歌词之后有较长的衬腔,还常常模拟自然景物,如《嘎吉哟》仿效蝉唱虫鸣、《嘎尼阿》表现溪奔泉泻,莫不逼真自然,引人神驰。大歌常用于节庆、迎宾及颂祝年景等场合。在中外乐坛声誉甚高,近期曾多次组织出国演出。明末《赤雅》就曾生动地描写大歌演唱场面:“(侗族)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足摇首为混沌舞。”流传至今的大歌,已成为反映侗族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的祖国文化瑰宝。 侗族大歌侗族民歌曲调之一。由歌队在节庆或喜宴场合中演唱。一人领唱,众人相和,间有朗诵带有戏剧性的咏叹。有齐唱和高低音的多声部合唱, 属于民间支声复音调音乐。其中有嘎志(普通)、嘎嗦(漫声)、嗄窘(叙事)、嘎节卜(数唱)等种曲调,往往以产地为曲名,如银潭大歌、肇兴大歌、富禄大歌等。每首约六、七段,也有长达百余段的。广西三江、龙胜和贵州丛江等县, 每个侗族村寨都建立歌队,经常演唱。 侗族大歌侗族民间歌唱艺术之一。大歌的形式有领唱、合唱,合唱为多声部。其民族特色是主旋律在低声部,高声部是附合、派生的,与一般以上声部为主旋律的合唱规律相反。合唱程度有大二度、大小三度、绝四度、纯五度居多。由于大歌是以大自然变化万千为摹本,因此它具有纯朴的乡间音乐特色、低声部如徐徐缓流的小河,中声和高声部如叮咚不息的溪流,还有鸟声、蝉鸣三部声交融,有声有色,显示了侗族民间音乐的特色。被称之为“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 侗族大歌侗族民间歌唱艺术之一。大歌的形式有领唱、合唱。合唱为多声部,有的是高、中、低三声部,有的只有高、低两声部,属支声复调声乐。其民族特色是主旋律在低声部,高声部是附和、派生的,与一般以高声部为主旋律的合唱规律相反。合唱有大二度,大小三度,以纯四度、纯五度居多。由于大歌是以大自然变化万千为摹本,因此它的腔调多变,带有戏剧性的咏叹,低声部如徐徐缓流的小河,中声和高声部如丁冬不息的溪流,还有鸟声、蝉鸣,间有朗诵,三声交融,有声有色,显示了侗族民间音乐的特色。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