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俗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俗讲

唐代佛教寺院讲唱经文的说唱形式。当时,长安城中保寿寺、菩提寺、景公寺、会昌寺、惠日寺、崇福寺等十几座寺院都设有俗讲场所,听众十分踊跃,很受欢迎。敬宗曾到兴福寺听过*文叙的俗讲,宣宗女儿万寿公主也曾到慈恩寺听过文叙的俗讲。俗讲的主讲人称俗讲僧,开讲时登上高座先作梵音,后念菩萨,再说押座文,然后讲唱经文。讲经文的体例与变文相似,也是散韵相间,说唱兼行,唱词多为偶句押韵,唱腔多变,悦耳动听。

025 俗讲

唐代一种说唱形式。用于寺院向善男信女宣讲经义。宣讲者称俗讲僧,能说善唱。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中所记“长庆中,俗讲僧文叙”,就是一位“善吟经,其声宛扬,感动里人”的俗讲表演家。宝历二年(826),唐敬宗驾临兴福寺,曾亲自听其俗讲表演。俗讲所用底本称“变文”,文体一般是诗、文并用,说、唱相间,内容多由佛经故事演绎而成。如《阿弥陀经变文》、《大目乾莲冥间救母变文》等。1900年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代变文中,也有讲唱世俗性题材的,如《舜子至孝变文》、《秋胡变文》、《王昭君变文》、《张义潮变文》等。这是俗讲原于民间说唱又走向民间的一个明证。

俗讲

东汉明帝10年,佛教传入我国后,佛教徒们为了宣传教义,到东晋时便创造了“转读”(即咏经)、“梵呗”(意为歌赞)、“唱导”(一种面向群众的通俗讲经形式)。至唐代,在寺院中又出现了面对僧人逐句逐段、原原本本地讲唱一部完整经文的“僧讲”和面对世俗听众选唱佛经故事的俗讲。俗讲的出现是由于当时随着经济的发展,都市中形成了市民阶层,僧人为了吸引这批新的听众,便采用通俗的语言讲唱佛经本义或佛经故事,从而在社会上流行开来。有记载表明,六朝时梵呗的讲唱就已吸收、融入地方的民间曲调,唐代的俗讲则有更多的吸收。俗讲有着复杂的仪式,讲经由法师与都讲(配合法师讲经的人)两人合作进行都讲宣读经文,法师进行解释和演绎,而以法师讲唱为主。俗讲的底本称为讲经文,有的是俗讲现场的记录,有的是俗讲的提要。唐代最著名的法师是文溆僧。在唐代除佛教讲经外,道教讲经也很流行。俗讲与道讲互相争夺教徒,发展成为带有艺术成分的通俗讲经活动,这对曲艺形式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俗讲

古代寺院讲经中的一种通俗讲唱。流行于唐代。僧徒取佛经中故事编成诗文合体的通俗作品,用以说唱讲解,宣传教义。宣讲的人叫“俗讲僧”,其底本称“讲经文”。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