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保安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保安族保安族人口约为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在聚居区的保安族人使用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保安族人通晓汉语。保安族人以汉文作为交际工具,信仰伊斯兰教。 071 保安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保安,旧时因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而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定名为保安族。人口为12212人 (1990年),多数聚居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刘集一带,少数散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地。使用保安语,兼通汉语文。关于族源:❶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为主,吸收了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而逐渐形成的; 保安族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撤拉族自治县和邻近各县。人口9027人(1982年)。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兼通汉语,用汉文。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以精美锋利的“保安刀”著名于世。信奉伊斯兰教。1949年以后,经过社会改革,废除封建的宗教特权和剥削制度。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很快。1979年以来,农业生产发展,农村集市贸易活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保安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县大河家、刘集一带。9027人 (1982年)。在聚居地区的保安族内使用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兼通汉语,并以汉文作为社会交际工具。一般认为由元明时期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长期发展中吸收汉、回、藏等族成份而逐渐形成。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副业,所制“保安刀”闻名于甘、青、藏地区。婚姻及社会习俗既深受宗教影响,又保留着某些蒙古族的习惯。能歌善舞,“保安花儿”等曲调独具一格。舞蹈吸收了藏族舞的某些特点,动作节奏鲜明、欢快豪放。男子喜欢奏丝竹乐。妇女擅长剪纸。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保安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保安”系本族自称。旧时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曾被称为“保安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根据保安传说及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一般认为该族是元、明时期以后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人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藏、土族人等而逐渐形成。也有人认为保安族是以四川、陕西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回回人为主发展而来,他们原以驻军屯田形式住在同仁内隆务河两岸。归附明朝后,明朝在其地置“保安站”、“保安操守所”,招募士兵戍边,并筑“保安城”加强对周围地区屯田事务的管理,这样“保安”就由地名逐渐演变为族名。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人兼营手工业。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新疆的保安族有571人。 保安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墩、高李、甘梅3个村庄。现有1.2万多人。是由元代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军屯垦牧,与周围的回、藏、土、汉各族人民交往融合而成的兄弟民族。明万历年间(1537—1620年)在同仁县境内设置了保安营,筑建了保安城,隶属河州卫。清同治(1862-1874年)初年,由于不堪当地喇嘛教隆务寺封建领主的欺压,而辗转迁至今居地。他们聚居的地方仍像在同仁一样,被称为“保安三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多通汉语文。主营农业,兼营畜牧业、手工业和副业。腰刀“保安刀”是驰名国内外的精美工艺品,具有实用、装饰和收藏价值。信奉伊斯兰教。社会习俗与周围的回、东乡、撒拉族相似。 保安族自称“保安”,旧称“保安回”。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一带。9,027人(1982)。根据民间传说语言特点和习俗, 一般认为由元明时期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长期发展中吸收汉、回、藏等族成份而逐渐形成。明初定居今青海同仁县境隆务河一带, 万历(1573—1620)时在当地设“保安站”, 修建“保安城”,应招戍边,遂以地名为族名。清初隶西宁镇统辖, 乾隆以后改属循化营隶兰州府。同治初年因受当地喇嘛教隆务寺封建农奴主欺压, 被迫东迁今地。清末民初属河州, 处在封建军阀马安良、马步芳等统治下。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操保安语, 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语文。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分“老教”和“新兴教”两支派。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副业,所制“保安刀”闻名甘、青、藏。婚姻及社会习俗既深受宗教影响, 又保留着某些蒙古族的习惯。能歌善舞,“保安花儿”独具一格,优美动听;舞蹈融合了藏族某些特点。造型艺术较发达。解放后和东乡族、撒拉族建立一个联合自治县,兴建许多农田水利工程,水浇地面积扩大。文教卫生事业有很大发展。 保安族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保安人”、“保安回回”。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和刘集乡。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总人口12212人,其中居住在积石山县的有11069人,占90.64%,其余散居在兰州市、临夏市及新疆的伊犁地区。据民间传说和习俗特征认为,成吉思汗西征后,从中亚、西亚带来的屯驻在青海同仁一带的探马赤军和签军中的穆斯林士兵即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来此经商的回回商人为主体,在长期交往中融合蒙、藏、汉、土等民族,从元朝到明朝中叶形成了保安族。明初定居于今青海同仁县隆务河一带,万历年间 (1573~1620)当地设保安站,修建保安城,这部分人应招戍边,遂以地名为族名。由于宗教方面的矛盾, 同治初年举族迁徙到大河家乡的大墩、梅坡、甘河滩和刘集乡的高赵李家村定居下来。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小手工业和小商业。操保安语,无文字,通用汉语文,能歌善舞,民歌“保安花儿”、宴席曲,优美动听,独具风格。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1952年政务院批准,认定为保安族。1981年9月30日成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内大河家、刘集一带,少数散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循化县。人口为16505(2000),其中男8416人,女8089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6人,大学本科52人,大学专科163人,中专369人,高中561人,初中1517人,小学4684人,扫盲班110人,未上过学7199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792人,制造业21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人,建筑业3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0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31人,金融、保险业2人,社会服务业4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2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1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2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1人,专业技术人员33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29人,商业、服务业人员36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798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2人。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2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洋芋、荞麦、胡麦等5种。手工业以制刀为主,著名“保安刀”约有100多年历史,现在能生产30多种,工艺精湛,享誉远近。 保安族黄河流域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只有1.22万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之滨的甘肃省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和刘集两乡。其中大河家的大敦甘河滩、梅坡和刘集乡的高赵李3个地方最为集中,惯称为“保安三庄”。由元明时期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长期吸收多种民族成分而形成,因在入藏要道上屯田戍卫,建筑保安城,设立保安营而得名,曾称为“保安回”。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其中融合了阿拉伯语、波斯语、蒙语和汉语的词汇,汉语现已成为书面交际工具。婚丧礼俗与回族相似。从事灌溉农业,物产丰富。保安腰刀工艺精美。“花儿”是主要民歌形式,民间故事《神马》描写形成保安三庄的动人故事。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