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保护贸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保护贸易baohu maoyi

“自由贸易”的对称。指国家采取关税壁垒、进口配额制、许可证制、外汇管制等措施,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扩大本国商品的出口,保护国内市场和生产的政策。一国政府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可以增强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国内企业的发展创造适应的环境。因此,它是经济不发达国家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保护贸易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维护国内市场的垄断价格和夺取国外市场、调整国际收支、纠正贸易逆差的一种方法。

保护贸易

受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的贸易。特点是:主权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采取税收优惠、津贴和其他措施,鼓励本国商品出口。

保护贸易protective trade

运用国家权力,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的贸易政策。最早实行于15、16世纪重商主义时期。对于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工业的发展,加速小生产者的破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起过 一定作用。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于产业革命的完成和自由竞争的加剧,逐渐为自由贸易政策所代替。但美、德等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工业,抵制英国的竞争,仍采取保护贸易政策。为了维护国内市场的垄断价格,夺取国外市场,又推行更为严厉的超保护贸易政策。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和发展民族经济.防止发达国家的控制和掠夺,也实行保护性的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

“自由贸易”的对称。国家采取各种限制进出口的措施,如高额关税、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等,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各种优待和补贴,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始于15、16世纪重商主义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主要通过高额关税,保护本国工农业。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加强,保护贸易政策已不能适应工业资产阶级扩大国外工业品市场和进口廉价粮食、原料的需要,于是逐渐为自由贸易政策所代替。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护国内市场的垄断价格和夺取国外市场,实行了更严厉的保护贸易政策,一般称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各国就一直推行这种政策。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保护本国市场,反对帝国主义的控制和掠夺而实行的保护性贸易措施,在性质上同帝国主义国家的保护贸易政策完全不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