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倪焕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338 倪焕之叶圣陶著长篇小说。写于1928年1月至11月。1929年8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全书30章。主要描写辛亥革命过后到大革命失败之间小学教师倪焕之的生活和思想经历。倪焕之追求教育改良的幻灭,在“五四”运动中得到振作,以至到上海参加“五卅”运动和迎接北伐军的地下斗争,从而走向了革命,但他没有成为真正的革命者。后于“四·一二”政变后的郁愤中病死。是个富有革命性又耽于幻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典型形象。他的妻子金佩璋是一个较早“自立”并葆有中国女性“传统性格”的知识女性。丈夫死后才有所觉醒——弃家投身革命。另一个热心教育改良的蒋冰如,在倪焕之走向革命后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小说展现江南小镇的世态风俗,以及“五四”到“四·一二”的社会风云,长于人物心理挖掘,是作者现实主义文学主张的创作体现。 《倪焕之》ni huanzhi现代长篇小说。作者叶绍钧。1928年连载于《教育杂志》,192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 《倪焕之》是叶圣陶的著名长篇小说,同时也是叶圣陶的代表作品之一。《倪焕之》于1929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作品以 “五四” 运动到大革命时期为历史背景,为我们描绘了倪焕之这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风浪中由觉醒到彷徨的艺术形象,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征,是当时一大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前途的追求、动摇、幻灭的缩影。在 “五四” 运动以前,倪焕之坚信以教育改良社会的改良主义思想,并在开明绅士蒋冰如的资助下,推行新教育法,但终因封建势力的阻挠,而不幸夭折。“五四” 运动以后,倪焕之又坚信要改造社会,就必需组织起来进行斗争,他在革命者王乐山的帮助下,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然而大革命的失败,又使他陷入更深的幻灭的失望之中,最终含恨而死。倪焕之的思想矛盾、悲观动摇,典型地概括出当时大革命失败以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普遍精神的状况。作品具有语言凝练、刻画细致、情节生动的特点,在当时影响很大。 倪焕之长篇小说。叶绍钧著。1929年出版。以小学教员倪焕之在人生道路上的探索为主线,清晰地勾勒出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长篇小说。 《倪焕之》长篇小说 《倪焕之》 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代表作。其塑造的人物和内容是: 倪焕之出身一个俭朴的家庭。在中学时代,他就读了许多流行于学生中的秘密书报,了解到清朝政府的腐败所造成的国家耻辱,被激发起的民族仇恨,不时燃烧着他的心。他有一种干一番大事业的朦胧理想,父亲要他辍学去当电报生,他认为没有出息,不干。在辛亥革命爆发,上海 “光复” 时,他无比兴奋,以为该可以干一番大事业了,但辛亥革命后,社会还是老样子,他又非常失望,曾想跳池塘自杀。中学毕业后,他被迫开始了教师生涯,看到教育界的腐败现象,内心十分苦闷。不久,受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理论的影响,对教育事业逐渐发生兴趣,由他的同学金树伯介绍,来到离上海一百多里的某乡镇公立小学当教员。校长蒋冰如是本镇人,曾留学于日本,家中有田有店,对教育事业亦有强烈希望。倪焕之和蒋冰如密切合作,热情地从事教育改革。他们顶着社会的压力,带领学生开农场,筑戏台,办商店,要把学校办成理想社会的缩影。他大谈 “教育即生活”,教育是根本,他把一切希望寄于教育。这时,他又与金树伯的妹妹、女子师范的好学生金佩璋恋爱,以为可以得到一个爱人兼同志的好伴侣,精神上极其兴奋。但是,当地的旧势力却极力反对他们的教育改革,处心积虑地进行破坏。经过几番较量之后,蒋冰如退缩了。他们培养的学生,到社会上也不见有什么实际成果。理想的教育失败了。倪焕之与金佩璋结婚后,金佩璋变成了一个庸俗的少奶奶。她所关心的只是 “小家庭”、“小炉子”、“小衣服”、“小鞋子”,对倪焕之的 “新教育”漠不关心。倪焕之只得到一个爱人,反失掉一个同志。他理想的教育和理想的爱情同时破灭了。他又感到了 “幻灭的悲凉”。正在这时,“五四” 运动的大潮波及到这个乡镇。倪焕之的中学老同学,参加社会革命活动的王乐山来到这里,给他讲了革命道理,引起了他深入思考,认识到教育不与革命联系起来,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于是他听从乐山的劝告,转到上海某女中任教,白天教书,晚上看进步书刊。“五卅” 运动发生后,他积极投入运动,满腔热情地去演讲。在群众与反动派的冲突中,在工人罢工运动中,他目睹了群众的伟大力量,更知道自己应该 “向他们学习”。北伐的高潮到来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倪焕之精神昂扬,日夜为临时革命政权清查、接收各个学校。但不久 “四·一二” 政变突然发生,许多人被捕杀害,王乐山也惨遭杀害,使倪焕之又陷入愤怒、悲伤、绝望之中。他无法经受这一打击。接连几天借酒消愁,喝酒之后便放声大哭。接着他肠病突发,无药可医,临死时他觉悟到 “脆弱的能力,浮动的感情,不中用,完全不中用!” 把希望寄托在 “与我们全然两样的人” ——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身上。他死后,金佩璋继承他的遗志,从家庭走向了社会。 《倪焕之》长篇小说,叶圣陶著。它以小学教员倪焕之的个人经历为线索,在从辛亥革命以后到大革命失败这一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和人生道路。倪焕之是个正直、热情、富于理想和勇于追求的进步青年。他怀着“教育救国”的愿望从事改良教育的工作,也向往幸福的爱情,但在旧势力和旧思想的阻挠破坏下,其理想化为泡影,“五四”运动中,他得到革命者王乐山的帮助,毅然到上海投身工农革命斗争。在“五卅”运动和大革命时期,他受到时代大潮的鼓舞,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政变发生,突如其来的白色恐怖使他再次陷入极深的苦闷中,终于郁愤而死。作品真实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并通过倪焕之思想性格的刻画,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动摇性。艺术上描写细致真切,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简练自然。于1928年出版后,在青年读者中反响强烈,被茅盾称誉为“扛鼎”之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