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傅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傅子书名。西晋*傅玄撰。120卷。是书原分内、外、中篇,共有四部、六录,合140首,数十万言。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玄初作内篇成,以示司空王沉,沉答曰:“省足下所著书,言富理济,经纶政体,存重儒教,足以塞杨、墨之流遁,齐孙、孟于往代。”其为当时所重如此。《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皆载是书120卷,宋以后散佚。《永乐大典》载其文义完具者12篇:正心、仁论、义信、通志、举贤、重爵禄、礼乐、贵教、检商贾、校工、戒言、假言。载文义未全者12篇:问政、治体、授职、官人、曲制、信直、矫违、问刑、安民、法刑、平役赋、镜总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 “所论,皆关切治道,阐启儒风,精意名言,往往而在。残编断简,收拾于阙佚之余者,尚得以考见其什一,是亦可为宝贵也。”今存《傅子》1卷,收入《四库全书》、《百子全书》等;清钱熙祚辑本3卷,收入《指海》;清严可均辑本5卷,孙星华重辑,收入《丛书集成初编》;清钱保塘辑本2卷,收入《清风室丛书》; 清傅以礼辑本5卷,收入《傅氏家书》;清王仁俊辑本1卷,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民国叶德辉辑本3卷,收入《观古堂所著书》;民国张鹏一辑本1卷,收入《关陇丛书》。 傅子文别集。晋人傅玄(217—278)撰。一卷。玄有《傅鹑觚集》已著录。玄少时避乱河内,专心诵学,后虽显贵,而不废著述。《晋书》说他:“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 名为《傅子》,为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并文集百余卷行于世”。是集于唐代已散佚,《宋史》仅载五卷。至明《永乐大典》收辑,所标篇目文义完全者有十二篇:正心篇、仁论篇、义信篇、通志篇、举贤篇、重爵禄篇、礼乐篇、贵教篇、检商贾篇、校工篇、戒言篇、假言篇等。文义不全者十二篇:问政篇、治体篇、授职篇、官人篇、曲制篇、信直篇、矫违篇、问刑篇、安民篇、法刑篇、平役赋篇、镜总叙篇。清修《四库全书》,按照原文目次,总为一卷。并将散见于它书的残文蒐罗得四十八条,计:六条出于《永乐大典》,二条见于《诸子琼林》,三十三条出于《太平御览》,另有七条见于《文选》注。别为附录,列于文后。晋人散文,今传于世者,多玄道、怪异、博物之言,唯此书关切时政,精意名言,朴质不绮,为同代所不及,两晋散文之姣姣者。有《四库全书》本,《百子全书》扫叶山房本,清方濬师集校本,较完备。 191 傅子魏晋儒家著作。傅玄著,120卷。本书内容上基本是宗法儒家思想。在政治上,首先认为“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礼法殊途而同归”。相济而为用,不可偏废,但又强调礼教为天下之大本,应先礼而后法;其次,主张“治国家者,先择左而后定民”,强调要“开至公之路,秉至平之心”,选贤举能;再次,抨击贵族豪强穷奢极欲,重利盘剥,主张“上不兴非常之赋,下不进非常之贡”,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本书南宋后佚失,清四库馆从《永乐大典》 中辑出4卷传世。 傅子西晋哲学著作。西晋傅玄著。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少孤贫,博学善属文,通音律。性刚劲亮直。历官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封鹑觚男。司马炎为晋王,以玄为散骑常侍,后任御史中丞,迁太仆,转司隶校尉。《晋书·傅玄传》称其“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名为《傅子》,为内、中、外篇,凡有四部、六录,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隋书·经籍志》尚著录《傅子》百二十卷。至《宋史·艺文志》仅载五卷。著作大部已佚。今存《傅子》从《太平御览》、《群书治要》、《永乐大典》等书辑录,有文义完具者十二篇,文义未全者十二篇,另有附录四十八条。其主要内容是阐明儒学的内圣外王之道。 傅子一卷。晋傅元 (玄)(217—278)撰。傅元宇休奕,北地泥阳 (今陕西耀县)人。自幼孤贫,博学。曹魏时,历任弘农太守、典农校尉,封为鹑觚男。在司马晋,又历任散骑校尉、驸马都尉。曾从事编写《魏书》,对儒、道、玄学都有所批评。《傅子》一百二十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著录。《崇文总目》著录为二十三篇。《七杯》,《补晋书·艺文志》著录。《相风赋》,《隋书·经籍志》著录。《傅玄集》,《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皆著录。上述诸史志著录的著作,都是傅元的著作。在《晋书·傅玄传》中,对这些著作的成书有记载:“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名为《傅子》,为内、外、中篇,共有四部、六录,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并《文集》百余卷,行于世。”傅玄的著作,在流传过程中,大部分佚失了,现仅存有《傅子》辑本和 《文集》的辑本,可作为研究傅玄思想的史料。清四库馆臣自 《永乐大典》辑出文义完具者十二篇,曰《正心》、《仁论》、《义信》、《通志》、《举贤》、《重爵禄》、《礼乐》、《贵教》、《检商贾》、《校工》、《戒言》、《假言》。文义未全者十二篇,曰《问政》、《治体》、《授职》、《官人》、《曲制》、《信直》、《矫违》、《问刑》、《安民》、《法刑》、《平役赋》、《镜总叙》,并附录四十八条。《傅子》一书,主要宣扬儒家思想,间有道家思想。提倡正心、去私,以息欲、明制为经国立功之道,以赏罚为治国二柄,宣扬无欲与知足。阐述以异正同,因物制宜,相害而能尽用。《傅子》,一卷,清乾隆三十年 (1765)《四库全书》抄本。清乾隆中武英殿本活字排印《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清严可均又有重定本四卷,刻入《全晋文》。叶德辉有辑本三卷,订误一卷。收入 《百子全书》,民国元年 (1912)鄂官书重刊本。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935—1937)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 《丛书集成初编》本,为五卷。 傅子汉魏时北地泥阳(今甘肃宁县)人傅玄著。《晋书》记载,《傅子》有内外中篇、四部六录140篇,数十万言。至宋已亡佚117篇,仅有23篇。清人严可均从有关典籍中辑录部分傅玄文, 并将 《傅子》扩为2卷; 后严民又从诸典籍中辑录傅文数百条, 编成 《傅子补遗》2卷, 与前2卷并行於世。《傅子》历来受到学者和政界的重视。与傅玄同时代、声望很高的司空王沈读了 《傅子》内篇说: “省足下所著书,言富理齐,经论政体,存重儒教,足以塞杨、墨之流盾,齐孙、孟之往代。每开卷,未尝不叹息也:‘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乃今不及’。信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傅子》一书予以较高评价:“……独玄此书,所论皆关切治道,阐启儒风。精意名言,往往而在。以观《论衡》、《昌言》,皆当逊之。”唐魏征等撰集的《群书治要》,选录于《傅子》的达24篇。《傅子》的哲学思想,继承了汉晋王充、王符等人的“元气”说,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政治上, 则主张 “仁政”、“廉吏”和运用好 “赏”、“罚”二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