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儒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28 儒家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在古代伦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有: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和 《乐》; 五经,《诗》、《书》、《易》、《礼》和《春秋》; 七经、五经外加《论语》和 《孝经》; 九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易》、《书》、《诗》; 十二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孝经》和《尔雅》,十三经、《孟子》连同上述十二经。儒家学说主要内容是“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儒家由孔子奠基,经孟子和荀子发展形成以“仁”为核心的宗法伦理思想体系,包括礼、义、孝、悌、忠、恕、智、勇、信、诚等伦理规范和德目。政治上主张德治、仁政和王道。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重视忠孝等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身养性,强调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战国时儒家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荀子两派。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其学说逐渐成为封建伦理文化主流。各个时期的儒家学说,为适应当时需要有所不同,有汉儒、宋儒、明儒、清儒的称谓,其中,以宋明道学影响为大。五四运动前后,儒家学说随封建社会的没落而日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 191 儒家见14128条。 儒家rujia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创始人为孔子。孔子早年曾以儒为业,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年讲学,由此形成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后世称为儒家。春秋末年,儒家与墨家同为显学,战国时期为“十家九流”之首。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较著名者为孟子、荀子两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后,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学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两汉时期,有以董仲舒和刘歆等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和古文经之学;魏晋时,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唐代,有韩愈为排佛而倡导的儒家“道统”说;宋明,有兼取佛、道两说的程朱派和陆王派的理学;清代前期有汉学和宋学,中叶以后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儒家学派宗师孔子,视孔子言行如最高准则;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此为行为准则;强调道德修养,注重心性改造,追求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忠、孝、顺、悌的伦常关系。儒家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二千余年之久,其创始人孔子被尊为“圣人”、“王”,发挥着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的作用。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儒家思想逐渐丧失其正统思想的地位,并成为人们思想的束缚。同时,儒家学派在漫长的历史中,探讨人生、道德、社会等哲学问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从事古代典籍的整理注释,代代相续地兴办教育,等等,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过光辉的贡献,为历史上任何一家一派所无可比拟。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忠恕”、“中庸”。提倡德治、王道、仁政,重视伦理教化和自我修养。战国时儒分为八,孟、荀两派较重要。汉武帝独尊儒术,遂成为封建社会官方之学,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历代演变颇频。两汉有古今文经学及谶纬学;魏晋有以道释儒的玄学;隋唐有排斥释道的道统之说;宋明有吸取佛道的理学;清有宋学与汉学之争。“五四”后日衰。现代有人借鉴西方文化及佛学,求其复兴而成现代新儒学,但仅属学术潜流。儒学统治中国逾两千年,既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稳固与发展,也保存、创造了传统文化。 儒家中国古代尊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创始人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孔子向往西周政治制度,主张“克己复礼”,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主张,要求人们谨守名分等级制度;重视教化的作用,主张实行德政,反对单纯依靠暴力进行统治;提倡“孝悌”、“忠恕”、“亲其亲、尊其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其中孟、荀两派影响最大。孟子继承并改造了孔子学说,把自己的思想学说假托为尧舜禹先王之道,主张“法先王”;赞成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提倡实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重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提出“民贵君轻”的见解,号召统治者“制民之产”,以“得民心”。荀子吸取法家思想学说,改造儒家,其思想核心是以礼治国。但他说的礼已是具有刑罚性质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儒家虽在先秦已有很大影响,和墨家并称“显学”,但直至西汉中期,并未高出其他学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遂定于一尊,后世各朝代的封建统治者融合儒、法、道、佛诸家,逐步形成维护封建专制的完整的意识形态。西汉董仲舒、唐韩愈、宋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及明王守仁等,不断充实和发展儒家思想。五四运动后,随封建制度的没落,逐渐丧失其统治地位。它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曾是封建统治阶级用以统治人民的工具,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儒家我国古代最主要的学术思想流派。以孔子为宗师。儒生原是奴隶社会贵族中的低级阶层,以通晓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出现在贵族交际酬酢及冠、婚、丧、祭等礼仪场合,是自谋生路的知识分子。孔子以后,才形成儒家学派。崇尚“礼乐”、“仁义”、“忠恕”和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重视人格修养和伦理道德教育,强调把知识分子培养成道德高尚的人。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和“王道”,提倡“德治”。但致力于维护传统的宗法式家庭血缘纽带和政治体制,排斥人的个性。春秋战国时为诸子百家中之一派,与墨、道、法、名,兵、农、阴阳诸家并行。其自身内部又分为八派,占重要地位的有子思、孟子学派和荀子学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其学说与阴阳家,法家、道家等相互渗透,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文化的主流。在各个时代,儒家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在两汉时的今、古文经学;魏晋时融合道家的玄学;唐代与佛、道鼎足而立的儒学和韩愈为排佛而倡导的儒家“道统”说; 宋明时融合佛、道的“道学” (又称“理学”) 中的程朱、陆王两派; 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今古文经学; 五四运动以后 “援西学入儒”的“现代新儒家”学派等。其人文精神维系了中华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历久不衰。儒家学派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学思想在后期封建社会暴露了越来越多的弊病。 儒家以孔子思想学说为核心,由崇奉孔子学说而形成的重要学派。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核心是“仁”而宗周礼。同时孔子又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大倡私人讲学之风,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实行“有教无类”,使许多平民子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他通过教育把自己的学说传授给学生,再通过其学生的广为传播,逐渐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参见“孔子”)。 儒家中国历史上绵延最久、影响最大的学派。春秋末期孔子创立。《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为高。”其学以“仁”与“礼”为核心,推行“忠恕之道”,倡导“孝悌”之行,以“中庸”为基本的原则与方法,政治上提倡“德治”,行“仁政”,讲“王道”;重视道德修养,主张“克己复礼”,注意教育与学习。先秦时期,为显学之首要,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乃居于独尊之地位。唐修经书,宋倡理学,均以儒家学说为治国安邦的理论依据。其主要代表人物,先秦有孔、孟、荀,西汉董仲舒,东汉郑玄,宋明有二程、朱熹、王阳明,清代则有朴学大师们。作为儒家主要典籍之《六经》,亦经历代《传》《注》,如滚雪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主体;研究、注疏儒家经典的“经学”亦贯串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部历史。(参见“经学”。)儒家,基本上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