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代武散官阶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元代武散官阶制元代制定的武职官员阶级标志称号制度。《元史·百官志七》: “武散官34阶: 龙虎卫上将军、金吾卫上将军、骠骑卫上将军,〔以上正二品〕。奉国上将军、辅国上将军、镇国上将军,〔以上从二品〕。昭武大将军、昭勇大将军、昭毅大将军,〔以上正三品〕。安远大将军、定远大将军、怀远大将军,〔以上从三品〕。广威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以上正四品〕。信武将军、显武将军、宣武将军,〔以上从四品〕。武节将军、武德将军,〔以上正五品〕。武义将军、武略将军,〔以上从五品〕。承信校尉、昭信校尉,〔以上正六品〕。忠武校尉、忠显校尉,〔以上从六品〕。忠勇校尉、忠翊校尉,〔以上正七品〕。修武校尉、敦武校尉,〔以上从七品〕。保义校尉、进义校尉,〔以上正八品〕。保义副尉、进义副尉,〔以上从八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