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元朝秘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元朝秘史

书名。原名《蒙古秘史》。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元太宗十二年(1240)。原文为蒙古文,不存。现仅存明初的汉字标音本,逐词旁注汉译,分段节译。内容以编年体例记述蒙古族的起源、元太祖生平事迹与元太宗时事。与《圣武亲征录》、《史集》等书互有异同,可资参证,史料价值很高。书中保存有大量古蒙古语词语、语法、韵文和文学描写,历史语文学和文学价值也很高。与《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并称为有关蒙古民族的三大历史著作。

198 元朝秘史

原名《蒙古秘史》,13世纪成书,用畏兀儿体蒙古文写成,作者佚名。原著早已失传,现仅有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四夷馆用汉字音译加逐词意译和摘要总译的版本传世。有10卷本、12卷本和15卷本三种不同版本,是用诗歌韵文体裁写成的历史和文学著作。书中记载了蒙古族各部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祖先的谱系、生平事迹以及窝阔台一朝的历史。有法、德、俄、英、匈、捷、土、日等多种译本刊行于世,与《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齐名,为蒙古文“三大历史著作”之一。

元朝秘史

又名《元秘史》,原名《蒙古秘史》。撰者不详。成书于13世纪,有十五卷本和十二卷本两种。是最早用蒙文写成的蒙古族历史、文学著作。现存明初汉字标音本(附汉文翻译)。内容记述蒙古族起源、成吉思汗及窝阔台时期的史事。

元朝秘史

原名 《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蒙古秘史),作者佚名。十三世纪蒙古官修史书。主要依据宫廷所藏“脱卜赤颜”(蒙古语“历史”)撰修,原文为畏兀儿体蒙古文。明初,四夷馆以它作为学习蒙文的教材,用汉字音写蒙古语原文,逐词旁译,并附有总译,定名为《元朝秘史》。畏兀儿体蒙古文本已散佚,而汉字音写本却流传下来。是书记载了成吉思汗祖先的谱系、蒙古各氏族部落的源流、成吉思汗生平及窝阔台统治前期的活动,是研究13世纪蒙古社会历史最重要的资料。钱大昕《跋 〈元秘史〉》云:“元太祖创业之主也,而史述其事迹最疏舛,惟 《秘史》叙次颇得其实,而其文俚鄙,未经词人译润,故知之者少,良可惜也。”经钱大昕的宣扬,人们开始认识到此书的价值。同时,《秘史》也是当时蒙古语难得的语言文献,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有 《四部丛刊》本 (十二卷,即顾广圻本),较善。另有《连筠簃丛书》本 (十五卷) 等。清末李文田的《元朝秘史注》、日本学者村上正二的《蒙古秘史·成吉思汗传》以及那珂通世的 《成吉思汗实录》等均为研究《秘史》的重要著作,可资参考。方龄贵编辑的《元朝秘史通检》为我们利用《秘史》提供了方便。

元朝秘史

书名。原名《蒙古秘史》。蒙古语为《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译称《元朝秘史》,亦称《元秘史》。撰者不详。全书共二百八十二节,有十二卷和十五卷两种分法。约成书于元太宗十二年(1240)。为我国蒙古族最早用蒙古语写成的历史文献和文学巨著。元朝藏于国史院,成为蒙古皇室的秘籍。明洪武年间奉勅译成汉文,后收入《永乐大典》中。现仅存明初的汉字标音本(每词附有汉文直译,每节附有汉文意译)。内容以编年体例记述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事迹以及蒙古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为研究蒙古族早期的历史、社会、文学、语言提供了宝贵资料。与《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并称为有关蒙古民族的三大历史著作。有连筠簃刻本、皇朝藩属舆地丛书本、叶德辉刊本、四部丛刊本等多种版本。国内对此书的研究已有二百余年历史, 写出许多有价值的考证和注释。国外的研究也有近百年历史,现有日、俄、德、法、英、捷、匈、土等文译本,关于该书的汉字、拉丁字标音亦有研究,已编出词汇字典等。

元朝秘史书影

《元朝秘史》

古代蒙古文重要的历史著作。原名《蒙古秘史》,译名《元朝秘史》,撰者不详。成书约于元太宗十二年(1240)。全书共282节,有12卷和15卷2种分法。书中记述了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大约500年左右的历史发展过程,是研究12~13世纪上半叶蒙古族社会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的重要参考文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