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末农民战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元末农民战争yuanme nongmin zhanzheng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元政府征募15万民工整治黄河,民工们在河工地上挖出一个独眼石人,应验“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语,引起骚动。五月,民间宗教白莲教首领刘福通、韩山童召集3000教徒借骚动在颖州颖上县祭天地,组织武装起义,因机事不密,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逃出,率徒众占领颖州城,随即发展成10万多人,称红巾军,又叫香军、红军。渐在今安徽、河南、河北地区形成势力。长江、汉水流域徐寿辉、彭莹玉也乘机而起,在蕲黄地区形成势力。还有李二、郭子兴等也相继而起,以上均为红巾军系统。南方张士诚、方国珍两股不属红巾军的势力也兴起。元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主要有:❶元朝社会组织的方式具有较强的民族色彩,居民以民族和被征服先后划分等级,引起了不满,民族矛盾突出。原中原王朝统治下的人,以恢复大宋朝为号召,极能形成势力。 元末农民战争14世纪中叶推翻元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顺帝在位时期,元的统治进入末期,政治极为腐败,加上水旱连年,人民难以存活。韩山童等以白莲教组织农民,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拟趁元朝征发17万民工治河之机发动起义。地方官吏发现起义预谋,捕杀韩山童。其徒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阜阳)继起,迅速发展到10余万人,称红巾军。各地纷起响应。主要有:徐州的芝麻李,濠州(今安徽凤阳)的郭子兴,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襄阳的王权、孟海马,均称红巾军。不属红巾军系统的有高邮张士诚、浙东方国珍等。起义军攻城略地,开仓济贫,提出“杀尽不平方太平”的口号,深得群众拥护。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在毫州立韩山童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宋。两年后分兵3路北伐,深入西北、东北。徐寿辉转战长江流域,东及江浙、西及四川、南及湖广,基本上摧毁了元朝主力。后因各军兵力分散,结果失败,刘福通牺牲。继起的朱元璋乘农民起义打垮元统治力量之机,推翻了元朝统治。这次起义前后10余年,势力遍及全国,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粉碎了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