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75 元稹779—831唐代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洛阳 (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 以明经及第。元和元年(806),授左拾遗,历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贬江陵士曹参军。后依附宦官。穆宗长庆元年(821)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次年与裴度同时拜相。后与裴度不睦,为时说所薄,出为同州刺史,转越州兼浙东观察史。后卒于武昌节度使任所。他早年与白居易齐名,文学观点也一致,积极参加新乐府运动,写作新题乐府诗,如《上阳白发人》、《缚戎人》等,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矛盾。还有一部分乐府诗仍借用乐府旧题,反映了广泛的社会问题,如《织妇词》、《田家词》等。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揭露唐玄宗的荒淫,颇为后人重视。悼亡诗《遣悲怀》3首,感情真挚、明白如话,成为悼亡诗的翘楚。所作传奇《莺莺传》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取材。撰有 《元氏长庆集》。 元稹779—831Yuan Zhen唐代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早年家贫,贞元九年(793)以明两经擢第。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友善酬唱频繁,世称“元白”。 元稹779—831唐代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河内(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人。他十五岁明经及第,授校书郎,后来又官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谪。继起任工部侍郎,拜相。出任同州刺史,改授浙东观察使,又官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卒于任所。元镇的诗歌创作与白居易齐名,世称 “元白”。他对杜甫推崇备至,认为“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他努力于古题乐府的创作,对新乐府运动的开展,也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如《田家词》、《织妇词》、《采珠行》等,在揭露朝廷政治的黑暗,反映社会的不平,表现劳动人民的痛苦等方面,都比较充实。元稹诗中最有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长写男女爱情,刻画细腻生动,如《春晓》、《赠双文》、《莺莺诗》 等。另外,元稹还是“次韵相酬”的诗歌形式的创始者。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率先以古文作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元稹生前曾自编诗集、文集、与友人之合集多种。其本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诔、记议等共一百卷,题为 《元氏长庆集》,今存六十卷。 元稹779—831Yuanzhen字微之, 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早年家贫,15岁明经及第,授校书郎,后来又官左拾遗、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遭贬。继起任工部侍郎,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有《元氏长庆集》。元稹和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和实践者,时称“元白”,两人的文学观点也十分相似。他虽比白居易小六七岁,但却是首先注意到李绅的《新题乐府》并起而和之。他也非常推崇杜甫,在《乐府古题序》中更总结并宣扬了杜甫 “即事名篇无复倚傍” 的创作经验, 反对“沿袭古题”,主张“刺美见事”。这对新乐府运动的开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和白居易一样,元稹的乐府诗歌创作有沿用旧体的,有自创新题的,也有吸收民间形式的。可是,元稹有一个严重的缺点,他曾坦率地承认自己的讽谕诗“词直气粗,罪尤是惧, 固不敢陈露于人”(《乐府古题序》)。这种态度和白居易自称的“不惧贤豪怒,亦任亲朋讥。人亦无奈何,呼做狂男儿”(《寄唐生》)相比较,很显然,一个畏葸,一个壮直。一般说来,元稹和白居易的诗风虽然同尚通俗流畅, 但元不及白自然,在诗歌内容的广度、深度以及人物的生动性方面,元稹也不及白居易。除乐府诗外,元稹的悼亡诗《遣悲怀》七律三首也很有特色,感情真挚,并能将律诗口语化。这对于律诗的通俗化有一定影响。传奇小说《莺莺传》在当时影响很大,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稹的祖先为鲜卑族拓跋氏,后改姓元。元稹生于西京(今陕西西安)万年县靖安坊。8岁时,父亲去世,元稹随母亲投奔凤翔,依附舅家生活。因家境贫寒,无力延请老师,元稹便由母亲教授读书。元稹非常勤奋刻苦,因而15岁便以明经及第,最初是做校书郎。在此任上,他结识了白居易。两位大诗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25岁时娶韦丛为妻,为后世留下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从28岁到31岁,元稹先后任左拾遗、河南县尉、监察御史。这是元稹不惧权贵、摧抑不法的时期,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也得罪了当权者,被贬为江陵府参军。31岁到41岁,是元稹贬谪时期。此期间,由于屡受宦官和当政者打击,元稹一改昔日的抗争锋芒,转而依附于宦官和权贵。41岁时,元稹被召回京,先后任同平章事、尚书左丞,但因朋党斗争,于公元830年出为武昌军节度使。次年七月暴卒于任上。 元稹779—831唐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明经及第。元和元年(806)举制科,对策第一。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因直言敢谏得罪宦官和守旧官僚,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改虢州长史。后出为同州刺史。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与白居易交谊深厚,并称元白。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推崇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经验,主张“刺美见事”。所作《乐府古题》19首和《新题乐府》12首,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矛盾和人民困苦。艳诗与悼亡诗亦鲜明清隽。又作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西厢记》故事所取材。有《元氏长庆集》。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家境贫寒,自幼发愤苦读。贞元九年(793)明经及第,后登书判拔萃科,任秘书省校书郎。元和间先后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因直言敢谏,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被贬为江曹参军。后转与宦官妥协,先擢为祠部郎中、知制诰,后官至宰相。不久,遭排挤,贬为同州刺史,迁折东观察史。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元稹于诗歌、散文、传奇诸体均有建树。元稹文学观点与白居易相同,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并称“元白”。创作上极力推崇杜甫,在《乐府古题序》中,继承并宣扬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精神,主张“刺美见事”,反对“沿袭古题”。对推动新乐府运动的深入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其诗作题材广泛。《新题乐府》12首和《乐府古题》19首,或揭露官军骄横,同情农民疾苦,或讽刺统治者奢侈享乐等。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对安史之乱前的朝政腐败和招致祸乱的原因,作了全面剖析,与白居易《长恨歌》齐名。乐府诗外,也有艳情悼亡一类小诗,描写细致,感情真挚,以《遣悲怀》三首最为有名。艺术上,元诗学杜而又富有变化,清新自然,平浅明快,易为人接受,人称“元和体”。他的成就不及白居易。所作散文,首创以散体写作制诰,对文体发展有重要影响。还写有传奇小说《莺莺传》,为后来《西厢记》所取材。有《元氏长庆集》传世。 元稹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擢明经;十八年(802)应吏部试判入等,授校书郎;元和元年(806)举制科,对策第一,拜左拾遗。因屡献言为执政所恶,出为河南尉。丁母忧,服除拜监察御史。使东川,劾节度使严砺等贪状,招怨朋砺者。令分务东台,论奏权臣内官十余事。五年召稹还,次敷水驿,为内官所辱,出贬江陵士曹参军,转唐州从事。十年继贬通州司马,徙虢州长史。十四年冬入京,历膳部员外郎、祠部郎中知制诰、翰林承旨学士等职。因长庆元年(821)科试案中力主重试,榜落势门子弟,得罪重臣,罢为工部侍郎。次年拜相,未及三月,为人诬陷,出刺同州(今陕西大荔)。三年秋移镇浙东(治会稽,即今浙江绍兴)。大和三年(829)年底回京任尚书左丞,因振举纪纲,为李宗闵辈排挤,次年一月出镇武昌军(治鄂州,即今湖北武汉)。大和五年七月暴卒于任所。“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这是白居易对元稹文学贡献的高度评价;“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这是历史对当时情况的客观描述。元稹工散文,其《才识策》、《论教本书》等。观点鲜明,长于议论;其《杜甫墓志铭》等一反长期忽视杜诗的潮流,第一个对杜甫作出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他的制文更是“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传奇《莺莺传》是“震撼文林”的名篇。其诗文在当时“无胫而走,疾于珠玉”,“贤不肖皆赏其文”。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贞元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授校书郎。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后转附宦官,起任祠部郎中,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因诋毁裴度,出为同州刺史,改授浙东观察使。又任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有《元氏长庆集》。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和艳诗六类。其中讽喻诗和乐府诗现实意义较强,《乐府古题》十九首、《新题乐府》十二首等反映了人民生活的饥寒困苦。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以对话形式揭露了唐玄宗的荒淫无耻,向与白居易《长恨歌》并称。悼亡诗《遣悲怀》三首颇受称颂,向称悼亡诗之名篇。他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二人诗风也极相似,但其艺术成就远逊于白居易。另有传奇《莺莺传》为后世《西厢记》所本。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河内(今河南洛阳)人。21岁中进士,25岁与白居易同时登科授职并结为挚友。官至左拾遗、监察御史。因直谏论政,迕逆权幸,两次遭到贬谪。其文学反对“沿袭古题”,主张“以刺美见事”,反映民生疾苦。长于诗,推崇杜甫,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世称“元白”。其诗揭露社会矛盾,愤世嫉俗,如《西凉伎》、《法曲》、《驯犀》、《立部伎》、《胡旋女》、《阴山道》等,创作时间较白居易早,但在揭露现实深度、语言和成就均不及白居易。后期所作艳诗虽细腻生动,但已走上形式主义道路。其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揭露唐玄宗荒淫误国,可与白居易《长恨歌》媲美。所作传奇《莺莺传》在唐人小说中传播最广,对唐人传奇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后世《西厢记》故事取材于此。元稹诗有800余首。原有《元氏长庆集》100卷,宋时已残缺,今本仅60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