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克尔效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克尔效应keer xiaoying与电场二次方成正比的电致双折射现象。又称二级电光效应或电光克尔效应。1875年,英国物理学家克尔首先在电场中的玻璃上发现。以后发现一些光学各向同性的透明液体,置于电场中时,也有这种效应。在电场中,这些液体的各向异性分子会一致取向,在这个方向上,折射率与其它方向的折射率不同,媒质呈现各向异性。这时的液体相当于单轴晶体,光轴与电场方向平行从实验中,克尔发现主折射率之差△n=(ne-n0)=λBE2,式中λ是光的波长,E是电场强度,B是克尔常数,它与材料的特性有关,与绝对温度成反比 利用克尔效应可制成克尔开关和克尔调制器。克尔开关由两个线偏振器N1、N2和克尔盒K所组成。克尔盒两端为玻璃窗,盒内盛有硝基苯液体,液体中有上下两块平行板电极。两电极间有电位差时,克尔盒相当于光轴在竖直方向的波片。N1和N2的透振方向互相垂直,而且与光轴方向的夹角为45°。单色光入射到N1上,出射的是线偏振光。若两电极间无电位差,光不能通过N2,光路处于“关”的状态。加上电位差V后,线偏振光在克尔盒前玻璃窗分解成o光和e光。从后玻璃窗出射时,两束光的位相差为 δ=2πB ![]() ![]() ![]() 克尔效应见“电光效应”。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