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克己复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克己复礼Kejifuli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意即以仁德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于礼的规定,成为有仁德的人。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孔子发挥此说,把“克己复礼”纳入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中,认为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意思是,人们只有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先贤圣王所制定的礼义规范的要求,才能成为仁德的人。什么时候做到了这一点,什么时候天下就进入太平盛世。而且克己复礼全凭个人的自主自觉,不能依赖别人。孔子进一步指出实现克己复礼的途径就是要做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即各人都要遵守符合自己身份的“礼”,按“礼”所规定的亲疏、贵贱、尊卑去为人处事。“克己复礼”的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有一定的合理意义。但孔子在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大力提倡“克己复礼”,其根本目的是抑制人民犯上作乱的言行, 维护行将灭亡的社会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本质上是消极落后的。“克己复礼”的思想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有力工具。到了宋明时期,则成为理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根据,彻底走上了反人性、反进步的道路。今天,我们对待“克己复礼”的思想应采取科学的批判分析的态度。 克己复礼儒家倡导的修养方法。语出《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自己的言、听、视、动,以符合“礼”之规范。 克己复礼意谓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古代提出的为仁方法,由孔子发扬光大。《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何晏集解:“马曰: ‘克己,约身。’孔曰:‘复,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认为“克犹约也,复犹反也,言若能自约俭己身,返反于礼中,则为仁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内容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论为后世学者所重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古志克己复礼》:“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或谓克己复礼,古人所传,非出于仲尼。”“克己复礼为仁”在孔子以前已提出。孔子曾说: “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左传·昭公12年》)清陈沣《东塾读书记·论语》:“克己复礼,朱子解为‘胜私欲为仁’。”克己复礼的实质在于按礼的规定去爱人,即要按尊卑、贵贱、亲疏顺序去爱人,它带有一定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克己复礼孔子及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的重要命题。它表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表现了孔子思想核心之“仁”与“礼”的关系,表现了孔子及儒家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与方法。语见《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归仁”乃孔子的政治理想与道德理想,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就是“克己复礼”。朱熹注曰:“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论语·颜渊》朱注)全德为“仁”,其具体准则乃在于“礼”,朱熹释“礼”为“天理”,邢昺《疏》乃引《礼记·曲礼》关于视、听、言、动之具体规定而解之;盖宋明理学家以“天理”为至高,故“仁”德亦乃合于天理。只有视、听、言、动都在“礼”的规范之内,天下方可归心于“仁”。故后世儒者常以此为其言行之铭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