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公羊传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68 公羊传

儒家经典,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初仅为口头传授,至汉景帝时,高之五世孙公羊寿与齐人胡母生始将其“著于竹帛”,而成书。原30卷,今本28卷,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14年(前481),是专门解释《春秋》之书。所记史事甚简略,自设问答,文义繁复,着重阐释和发挥《春秋》之微言大义。汉武帝时设学官,立博士,公羊学遂大盛。董仲舒作《春秋繁露》,专治《公羊传》,系统发挥《春秋》中“借事明义”之微言,“正名为本”之大义,提出大一统、三世说,更化改制理论,为汉武帝所采纳,进一步推动公羊学的发展。《公羊传》遂成为汉代今文经学主要经典,为研究战国至秦汉期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历代今文经学家常用以作为评议政事、褒贬人物之依据。主要注释有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唐徐彦《公羊传疏》 (皆收入《十三经注疏》)、清陈立《公羊义疏》等。

公羊传

解释《春秋经》之微言大义的专著。十一卷(《汉书·艺文志》载)。班固自注说,公羊子,齐人。颜师古注说,名高。《公羊传》的传授,据唐徐彦为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序》所作“疏”中引戴弘序说:“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齐人胡毋(音“无”)子都著于竹帛。”《公羊传·隐公二年》:“纪子伯者何,无闻焉尔。”何休注也说:“其说口授相传,至汉,公羊氏及弟子胡毋生等乃始记于竹帛。”按学者考证,胡毋生即是胡毋子都。由此可知,《春秋公羊传》到汉景帝时才写定。学者们研究后,认为公羊高未必是子夏学生,其托名子夏,不过是借以自重。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公羊传注疏》指出:“今观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子。定公元年传‘正棺于两楹之间’二句,《穀梁传》引之,直称‘沈子’,不称‘公羊’,是并其不著姓氏者,亦不尽出公羊子。且并有‘子公羊子曰’,尤不出于(公羊)高之明证。”由此看来,《公羊传》并不出于子夏所作,而是汉景帝时人所作。写此书的最初是胡毋生,因题其亲师,故曰公羊传。同时的有董仲舒和公孙弘。公孙弘以儒者为丞相,封为平津侯。董仲舒三次对策都引《公羊》,而以己意解说之,如解“春王正月”说:“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月之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董仲舒《对策》还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公羊学对中国政治史、学术思想史影响最大最深的一件事。
《汉书·艺文志》还有董仲舒《公羊董仲舒》十六篇,用《公羊》理论来判断官司的曲折是非。
其后,封建统治者为进行政治改革寻找理论依据和历史依据,往往也援引《公羊传》,如清代中叶庄存与、刘逢禄、龚自珍、魏源进行政治改革时就是这样。《公羊传》既不是史书,也谈不上文学价值,一般人可以不读。但要研究中国经学史、政治思想史、学术史等,却不可不读。
今存《公羊传注》以东汉何休注为最古,亦以此书为最精。董仲舒《春秋繁露》中也多存《公羊》之说。宋人刘安世说:“《公》、《穀》皆解正《春秋》,《春秋》所无者,《公》、《穀》未尝言之。”胡安国说:“事莫备于《左传》,例莫明于《公羊》,义莫精于《穀梁》。”总之,《公羊》兼传《春秋经》之“微言”“大义”,《穀梁》惟传“大义”,《左传》则并“义”亦不传,纯为历史著作。
以《十三经注疏》本较为流行。

公羊传

又名《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春秋三传”之一。专门阐释《春秋》的儒家经典。旧题齐人公羊高或其曾孙公羊寿作,汉福成书。是今文经学重要著作,为今文学家所宗,阐释《春秋》“微言大义”,记史简略,从董仲舒到康有为皆以它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是研究战国、秦汉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清孔广森撰有《公羊何氏释例》、《公羊何氏解诂笺》、凌曙撰有《公羊问答》。有《十三经注疏》阮刻校勘本。

《公羊传》

儒家经典之一。亦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专门解释《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旧题战国时公羊高(今山东人)撰。初仅口说流传,五世相口授,至汉景帝时才由公羊寿与胡母子都著于竹帛。所记史事较简略,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汉武帝时设为五经博士之一,从此治《公羊传》的学者大增。西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专治《公羊传》,发挥“大一统”、“张三世”、“更化”、“改制”的《春秋》“大义”,又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是以《公羊传》遂成为汉代今文经学的主要经典。为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历代今文经学家常用作议论政治、褒贬人物的依据。注释有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唐徐彦《公羊传疏》。(均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公羊传

亦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载:“《公羊传》十一卷”,注曰:“公羊子,齐人。”公羊高受学于子夏,所解《春秋》为口耳受授,“高传于子平,平传于子地,地传于子敢,敢传于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胡母子都著于竹帛。”(《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故《公羊春秋》之著者,实为战国公羊高传述,至汉初公羊寿及胡母生乃成书。所释《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其主要特点在于,由《春秋》之行文笔削之中,申其“大义”,明其“微言”。“所谓‘大义’者,诛讨乱贼以戒后世是也;所谓‘微言’者,改立法制以致太平是也。”(皮锡瑞《经学通论》)故以《春秋》之作,非为一代作史,乃为万世作经。其于隐公元年春,首言“王正月”,即乃“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西汉公羊大家董仲舒认为:“《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故“《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春秋》立一王之法,“而惟公羊知《春秋》是素王改制,为能发明斯义。”(《经学通论》)自董仲舒始,又提出“存三统”、“张三世”,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羊传》遂成为汉代今文经学的主要经典,并被汉武帝设为五经博士之一。今存《春秋公羊传注疏》28卷,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收入《十三经注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