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六代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25 六代舞

这是周朝建国后整理前代和创作本朝的乐舞。《六代舞》包括黄帝的 《云门大卷》,唐尧的《大章》、虞舜的 《大韶》、夏禹的 《大夏》、成汤的 《大濩》以及本朝的《大武》。目的是正其大统、宣扬其武功。《六代舞》既是祭祀舞蹈又是礼仪舞蹈。六代舞分别为祀天神(云门);祭地示(大章);祀四望;祭山川(大夏);享先妣 (大濩);享先祖(大武) (见周礼·春官)。在周朝国宾礼仪上可演出六代舞。在诸侯国中按爵位显卑可演出五代或四代舞。如鲁国是姜尚分封的公国,在接待吴国使者公子季扎时用的是五代礼乐。六代舞至周代,其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已经达到使季扎叹为观止,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六代舞

相传是古代黄帝、唐、虞、夏、商、周六代的祭祀乐舞,故称六代舞,也叫六乐。六代舞开中国古代雅舞之先河,代表了古乐舞之正统,是封建社会礼教的一种象征。六代舞的形式,按史籍记载,夏代以前为文舞,象征着以文德定天下,持龠翟而舞;商、周两代的为武舞,象征以武功取天下,持干戚而舞。六代舞到春秋以后,受到民间通俗舞蹈与宫廷女乐舞蹈的冲击,已经名存实亡,终于变成了宫廷祭祀中的仪礼程式。但经儒家的推崇鼓吹,概括为文舞和武舞,象征文治武功两种统治方略,作为华夏礼教的正统仪典。历代帝王无不因袭制作用以祭天祀祖歌功颂德,此习一直传到清末。

六代舞

周代宫廷雅乐中的主要的乐舞。它创编于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西周。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管理国家,统治人民,制定了一套礼乐制度,史称“制礼作乐”,《六代舞》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六代舞》汇集了前代遗留下来的优秀乐舞和当时新编的乐舞,形成风格统一的成套乐舞,主要用于宫廷祭祀典礼等活动。这些乐舞不仅可供娱乐欣赏,更主要的是体现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用以维护社会秩序。比如:乐舞的表演人数的多少,乐器的排列,音调的使用等等,都按不同等级规定,乐舞的内容形式皆有明确规定,教化人民遵从法规、恪守制度,陶冶性情,文武兼备。《六代舞》包括了黄帝的《云门》、唐尧的《大章》、虞舜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汤的《大护》、周武王的《大武》等六个乐舞。其中,前四个乐舞因歌颂统治者“文德”治天下,故称为文舞;后两个乐舞因歌颂统治者“武功” 定天下,故称为武舞。文舞者手执龠翟(龠,吹管乐器;翟,鸟羽)而舞,武舞者手执干戚(兵器——盾和斧钺)而舞。《六代舞》又称“六乐”、“六舞”、“六大舞”。《六代舞》由当时宫廷乐舞机构和乐官掌管。

六代舞

周代雅乐舞蹈的主要组成部分。周初制礼作乐,集中整理前代遗留的《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加上新创作的《大武》制定为“六代舞”。亦称“大舞”。又可分文舞与武舞两类。《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属文舞;《大濩》、《大武》属武舞类。据后代学者的解释:“以文德得天下者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者称作武舞。黄帝、尧、舜、禹等人都是以文德治天下,所以他们的乐舞是文舞;汤克桀、武王灭纣,都以武功取天下,所以他们的乐舞是武舞”。文舞执龠(一种乐器)、翟;武舞执干、戚,所以也统称为“干羽舞”。后世儒家把它作为正统礼教的仪典,历代帝王均袭用以祭天祀祖歌功颂德。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