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共鸣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共鸣gongming

原为物理学名词,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其中一个振动,也会使另一个振动起来,也称“共振现象”。文学欣赏中的“共鸣”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作品完成了情感交流,形成相似或相同的情感体验。二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读者对同一作品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基本一致的审美感受。
产生“共鸣”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种:❶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欣赏主体面临共同的或近似的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时,有些作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例如封建社会中反映清官与腐败现象做斗争的作品,在今天的读者中可以引起共鸣。岳飞的《满江红》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爱国志士那里普遍引起共鸣。
❷在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处于相近的生活境遇中时,有些作品能引起共鸣。如表现离别、思乡、怀旧、孤独的作品在有同样处境和心境的人那里易引起共鸣。
❸某些带有人生哲理的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欣赏者那里能产生共鸣。如朱熹的《读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何得清如许,只缘源头活水来”就是如此。
❹某种表现人类普遍情感的诗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如表现爱情、母爱、友谊、对生命的热爱等主题的作品就是这样。

共鸣gongming

人在歌唱时,声带发出的音影响喉腔、咽腔、鼻腔、口腔等腔体,引起振动,从而加强声带发出声音的音量,改变其音质的现象,叫做“共鸣”。单纯由声带发出的音是单薄无力的。由于共鸣作用,使声音扩大音量,改变音质音色。从声学上对高低音共鸣效应,可分为三种共鸣:
❶头腔共鸣。以鼻腔共鸣为主,包括额窦、蝶窦、鼻腔、鼻咽腔和鼻等。由于正确的鼻腔共鸣,歌唱者头部发生振动感,因之声乐上传统叫做“头腔共鸣”。唱高音时,共鸣作用在鼻腔系统,它使声音明亮、丰满,富有金属性铿锵的色彩。在幼儿歌唱中,头腔共鸣有重要作用。在唱高音时,掌握头腔共鸣,有助于防止喉部紧张用力和大声喊叫的唱法。不但可以使歌声动听,还有助于保护嗓音;
❷口腔共鸣。包括口腔、口咽腔和喉腔。唱中音时,共鸣作用在口腔系统。由于口腔系统是腔体大小可变化的可变共鸣腔,对歌唱声音的音量、音色变化,吐字的清晰、准确等都有重要作用,是歌唱共鸣的主要器官。唱歌的口型变化牵动口腔变化,而口型变化是外在可见的,是幼儿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歌唱发声、吐字的教学方法;
❸胸腔共鸣。包括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唱低音时,共鸣作用在胸腔。正确的胸腔共鸣可使胸部有明显的振动感,并使歌声宏亮、浑厚而有力。限于幼儿歌唱的音区、音域,一般用不到胸腔共鸣。在歌唱中,三种共鸣都要起作用,即混合共鸣效果,只不过根据不同声部要求,某种共鸣为主或有所侧重。幼儿歌唱发声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为主。

共鸣Gongming

本义指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引起另一个发声的物理现象。美学中的共鸣,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即艺术欣赏中,欣赏者在感受欣赏对象的基础上,深深地被欣赏对象所感动、吸收,欣赏者与欣赏对象之间,在思想情感上达到了契合一致。共鸣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审美对象在形式和内容上要有打动人心的魅力;一是审美主体要有与生活、艺术中的人物、作者类似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情感,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和健全心理结构等。共鸣“这种感受的主要特点在于: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觉得那个艺术品不是其它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它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早就已经想表达的。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做到这一点:在感受者的意识中消除了他和艺术家之间的区别。”(托尔斯泰《论艺术》)共鸣以人的共同的生理——心理机制为物质基础和前提。一般说来,属于同一时代、社会、民族和阶级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处于不同时代、社会、民族和阶级的人产生共鸣的情况则比较复杂,有时不能产生。

共鸣

在声波作用下所引起的共振现象。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4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