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内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内耳neier

内耳是位、听器的最重要结构。内耳的结构复杂,由半规管、前庭和耳蜗3部分组成。内耳为位觉感受器(在半规管、前庭内)和听觉感受器(在耳蜗内)的所在部位。当动物体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速度的变化会引起位觉感受器的兴奋,对动物体运动的调节和平衡的维持具有特殊作用。动物体静止时,也通过位觉感受器来感受头部的空间位置。蜗管则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部位。低等脊椎动物的圆口类和鱼类,仅有内耳而无耳蜗。内耳中也只有3个半规管。鱼类的内耳虽名为听觉器官,实际主要起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和辨别鱼体的方向和位置。鱼类的内耳中有耳石,耳石都与内耳里面的感觉细胞和听神经的纤维接触,能把从侧线传来的声浪,借助听神经传至脑,发生听觉作用,但不如高等脊椎动物灵敏。石首科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的耳石最大。动物从水栖发展到陆栖后,内耳的听觉作用才逐渐加强。

内耳

位于颞骨内,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迷路内充满淋巴,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的叫外淋巴,膜迷路内的叫内淋巴。迷路内前向后分为三部分,即耳蜗、前庭和半规管。耳蜗是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
耳蜗 为一骨管,围绕蜗轴盘旋两周半,形似蜗牛壳。此骨管内部被骨质螺旋板和基底膜分隔成上、下两半,上半称前庭阶,下半称鼓室阶。前庭阶通向中耳的小孔,即前庭窗;鼓室阶通向中耳的另一个小孔,即蜗窗。在螺旋板接近基底膜处还有一斜向外直达外侧壁的薄膜,称前庭膜。前庭膜与基底膜之间的膜性管道称为蜗管,是迷路的一部分。基底膜是由长短不同的纤维并列连接而成,耳蜗底部的基底膜纤维较短,顶部纤维较长。基底膜上排列有毛细胞,是声音感受细胞,每个毛细胞均与神经相连,毛细胞上还有盖膜。基底膜感受的声波频率为每秒20~20000赫兹。声波经过外耳道振动鼓膜,然后通过听小骨的活动传到前庭窗,引起前庭阶内的外淋巴振动,进而使前庭膜与内淋巴振动,基底膜上的毛细胞同盖膜冲击,引起毛细胞兴奋,冲动经耳蜗神经上行,再经中脑下丘到内侧膝状体,最后到大脑皮质的颞叶形成听觉。当外耳或中耳失去作用时,声波可经颅骨传到内耳而产生听觉,这称为骨传导。但在正常情况下,骨传导并不重要。
前庭和半规管 前庭为骨迷路的中部,位于半规管与耳蜗之间,其中有两个相通的膜性小囊,较大的叫椭圆囊,较小的叫球囊。两囊各有一个囊斑,毛细胞在囊斑内,囊斑表面有钙质结晶体,称为耳石。当人体做直线运动(加速或减速)或头的位置发生改变时,由于惯性及重力作用,耳石便牵拉并刺激毛细胞,使其兴奋。神经冲动传入延脑及小脑,反射性的引起姿势反射,以保持身体平衡。同时还有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质,以产生位置感觉或变速感觉。半规管共有三条,分别位于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各呈半圆形,开口于前庭。每个半规管均有一个较大的膨大部分,称为壶腹,其中各有一个隆起,称壶腹嵴,嵴上有毛细胞。当头部做旋转变速运动时,内淋巴刺激毛细胞使其兴奋,神经冲动经前庭神经传入中枢,一方面引起姿势反射,以维持身平衡;另一方面还有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引起旋转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从事直线或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使前庭核和小脑产生强烈反应,引起姿势反射障碍和植物性机能紊乱,如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反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

内耳inner ear,auris in terna

又称迷路。为听器的主要部分。由埋藏在颞骨内的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骨迷路为胃性曲折隧道,分为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内,可分为位置觉的椭圆囊、球囊和三个膜性半规管,以及听觉的膜性蜗管。膜迷路内、外都充满淋巴,但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21: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