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内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内舍宋代太学的级别名。宋代的太学生分为3级,入学时为外舍,成绩合格升入内舍,再由内舍升入上舍。《续资治通鉴·宋纪·神宗熙宁四年 (公元1071年)》:“ (十月) 戊辰,立太学生3舍法。初,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应荫者为之,太学生以八品以下子孙及庶人之俊异者为之; 试论策经义如进士法。及帝即位,垂意儒学,自京师至郡县既皆有学,岁时月各有试程,其艺能以差次升舍,其最优者为上舍,免发解及礼部试而特赐之第,遂专以此取士……厘生员为3等: 始入太学为外舍,初不限员,后定额700人; 外舍升内舍,员200;内舍升上舍,员100。各执1经,从所讲官受学,月考试其业,优等以次升上舍,免发解及礼部试,召试赐第。其正、录、学谕,以上舍生为之,经各2员。学行卓异者,主判、直讲复荐于中书,奏除官。” 内舍宋代学校实行三舍法,即将学生分为三等,第二等称内舍。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太学内舍定额二百人,由朝廷支给食钱。神宗熙宁四年 (1071年),太学行三舍法,内舍名额仍旧。元丰二年(1079年),增为三百人,由外舍生根据公试与校定的等级予以升补;内舍生每月举行一次“私试”,按月登记私试成绩与品行表现,到季度末,对积分较多、又没有违反纪律者给予评定,称为“季选”。到年底,则对积分较多的内舍生予以年终评定,称为 “校定”,分为 “优”、“平”两等,其人数约占十分之一。朝廷每两年为内舍生举行一次“公试”,合格者亦分“优”、“平”两等。根据公试成绩与校定等级,决定内舍生升补上舍,予以直接授官、免省试或免解试。哲宗元符二年 (1099年),州学亦皆置内舍。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太学内舍生又增加到六百人。每季度的第二个月,连续进行三场“私试”,将私试学分与品行状况一起登记。到年终,予以校定,分为上、中、下三等,获得校定者为内舍生的十分之五。每年春季,与外舍、上舍生一起进行 “公试”,合格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按公试与校定的等级,分别予以授官、直赴殿试、在内舍继续学习。宣和三年 (1121年),罢州县学三舍法,太学仍置内舍。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重建太学,内舍生定为一百人。外舍生在学满三季,年终积分合格,次年公试入等,升补内舍;内舍生连续三次私试被黜,则退降外舍。内舍生两年一次赴上舍试,分优、平两等,结合当年校定优、平两等的分数,合格者分别升补为上等、中等、下等上舍生,获得直接授官、免省试或免解试,略同元丰之制。参见 “三舍法” 条。 内舍宋代学校实行三舍法,即将学生分三等,第二等称内舍。庆历四年(1044),太学内舍生定额为二百人,由朝廷支给钱粮。熙宁四年(1071),太学行三舍法,内舍名额仍旧。元丰二年(1079),增为三百。元符二年(1099),州学皆置内舍。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太学重建,内舍以百人为额。外舍生在学满三季,年终积分合格,次年公试入等,升补内舍,内舍生两年一次赴上舍试,结合当年校定分数,合格者升补为上等、中等、下等上舍生。参见“三舍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