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内驱力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内驱力neiquli

又称驱力。指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 并使有机体指向于实现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指向目标的行为不断加强,而内驱力则逐渐减弱。如饥饿作为一种内驱力,引发求食行为,而食物的摄入则使内驱力不断减弱。内驱力一词可以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含义:
❶由于个体内在生理变化暂时失去平衡, 导致个体对外在刺激敏感并对之反应的倾向。也就是说,内驱力是驱使个体反应的内在动力, 它由生理变化所引起。
❷指假设的内在状态,这一状态的变化达到某种程度时,就促使个体产生外显性的目标寻求行为。这个内驱力状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理变化。例如,体内水分缺乏到某种程度时,即产生渴的内驱力,促使个体寻求水(目标)的外显行为。可见,内驱力状态是由个体内在失衡所引起。个体的内在失衡有时会超越纯生理的原因, 因此现在也有时把内驱力状态看成由心理原因所导致。
❸广义言之,内驱力、需求、动机三词意义相同,可替代使用,而且三者均可用动机一词涵盖。狭义而言,内驱力特指生理性动机,而需求涵义不定,可视为形成内驱力的原因(缺乏而有需求,需求而有内驱力),也可视为复杂的动机。内驱力可能是内部的,像饥饿或口渴;也可能是外部的,像大声的噪音或强冷、强热。弗洛伊德认为,内驱力是一种天赋的力量,与本能是同义词,它促使或阻止有机体能量的释放。赫尔认为,内驱力是一种能减退也能强化的普遍存在的能量或动力, 与有机体的生存,如饥饿、口渴、痛、性等直接有关,无需经过学习即可自行强化的能量或动力是原始内驱力;预先经过学习才能得到强化的能量或动力是继发内驱力,如害怕、焦虑或成功、吸引人的需要等。

内驱力

由内外刺激唤起并指引行动趋向某种目标的有机体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推动力。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随需要的满足而减弱。

内驱力

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最早由武德沃斯于1918年提出。包括两类:原发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