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潜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201 潜书

清初政治著作。唐甄著。原名《衡书》。意谓“志在权衡天下”,乃作者穷30年而著成,全书97篇。本书在政治方面,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予以激烈抨击,称“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指出“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民惟邦本”和“天地之道故平”为核心的政治主张,强调实行富民政策,认为“立国之道无他,唯在于富”,“为治者不以富民为功,而欲幸致太平,是适燕而马首南指也”。另外还主张应该以德统刑,废除酷法,强调以法责上,刑先于贵。本书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有一定影响。

潜书

清代提倡实学的著作。清唐甄著。唐甄(1630—1704),字铸万,号圃亭。四川达州(今四川达县)人。顺治十四年(1657)中举,曾任知县,不到一年,即被罢官。不得不变卖田产,经营蚕丝生意。后家产殆尽,穷困潦倒而终。《潜书》原名《衡书》,意在“权衡天下”,后因“连蹇不遇”,著者只得将书潜存起来,更名为《潜书》。全书共九十七篇,分为上下篇。上篇五十,主要讲学术;下篇四十七,主要讲治世之术。
《潜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贵实”。针对当时宋明理学“空谈心性”和佛教的“我法皆空”的理论,提出了“贵致其实”的思想。特别强调“实事”、“实治”、“实行”、“实功”,提倡事功之学。首先,强调“实事”。认为天地万物及其“成毁”,社会的治乱、兴衰都是真实的,决不像佛教徒所说的“天地山河”是“泡影”似的幻觉(《性功》)。针对当时社会状况,提出了治理社会的十八“善政”。还从“实事”出发,反对一成不变的僵化思想,认为“圣人之言,因时而变,所以救其失也;不模古而行,所以致其真也”(《辩儒》)。其次,强调“实治”。它包括“实行”和“实功”两个方面。认为,当时社会不治的原因之一,就是当权者搞“徒以为文”的形式主义,“文牍榜谕,充塞衢宇,民若罔闻,吏委如遗”(《权实》),这必须代之以“实行”,就是“去文而致其情,身劳而信于众”(同上)。认为宋明理学家终身讲道,但只是“见其空,未见其实”(《性功》)。因此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强调行的重要性。这与王阳明化行于知的“知行合一”论是不同的。《潜书》的“知行合一”,就是“知行合一者,致知之实功也”。倘若知行不合一,则“虽知犹无知,虽致犹不致”(《知行》)。“实治”思想的第二方面就是“实功”。尽管《潜书》多处强调心性与功利合而为一,而其真正的目的是指向功利的。《良云》篇说:“天下岂有功不出乎心性者哉?功不出于心性,是无天地而有万物也。岂有心性无功者哉?心性无功,是有天地而不生万物也。”《有为》篇亦称:“生贵莫若人,人贵莫若心,心贵莫若圣,圣贵莫若功。”“性不尽非圣,功不见非性。”所以《潜书》认为大儒的理想形象是“能定乱,除暴,安百生也”(《辩儒》)。“尧舜虽圣,岂能端居恭默,无所张施,使天下之匹夫匹妇,一衣一食,皆得各遂!必令禹治水,稷教农,契明伦,皋陶理刑,后夔典乐,庶职无旷,庶政无阙,乃可成功。”(《性才》)圣人之所以为圣,也是建立在功利基础之上的。
《潜书》各篇成书年代不一。作者晚年宗法阳明心学。这在《潜书》中得到反映。《潜书》的心性之学主要宗旨是赞“致良知”和主张“从悦而入”。认为求性求心求治者,都应以孟子思想为宗。《宗孟》篇认为:“性非他,仁义礼智是也。”而“仁义礼智非他,人心是也。”人心之所以同,是因为人有“良知”。致良知“贵在自得之”。致良知之后才能做到“本心乃见,仁义礼智俱为实功,直探性体,总摄无外,更无疑误”。对于王阳明良知说,极为推崇,说:“自良知之学出,使天下蒙昧其心者,于是求之……良知者,心之见端也。执此致之直而无曲,显而无隐,如行入轨之途,更无他岐。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人皆可以明心也。仲尼复起,必不易阳明子之言矣。此真圣人之学也。”(《法王》)“从悦而入”,即认为“求心之方”在于能摒除“忧患之疾”,从“悦”入手,“不悦为戕心之刃,悦为入道之门”。经常保持内心的平和舒坦,一切“顺乎自然”,“心之本体”才能“虚如太空”、“明如皦月”。不但要“从悦而入”,而且要保持“恒悦”,去除嗜欲。在遇到时忧、地忧或人忧时,心之本体仍然要不为外物所动。由此可知,从悦而入说,是著者对自己一生坎坷的一种无奈但又要自我排遣的真实写照。
《潜书》很大篇幅是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专制君主的批判,具有初步的民主启蒙思想。提出“乱天下者惟君”(《鲜君》),“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抑尊》的论点。揭露了自秦以来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下皇帝实是杀人者的事实,也揭露了封建制度下的不公平,发出了“不平以倾天下”(《大命》)的警告。吸取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提出“众为邦本”的思想。这些思想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较为接近。
有约1703年前后唐甄之女婿王闻远的原刻本、1883年李氏刻本、1905年邓氏刻本、古籍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标点排印本和中华书局本。

潜书

清唐甄著。上下二篇,九十七目。原名《衡书》。“曰衡者,志在权衡天下也。后以连蹇不遇,更名潜书”。(王闻远语)文仿先秦诸子,抨击君主专制,推崇王守仁“致良知”之说。刻本较多。1955年中华书局有刊行。

潜书

清初唐甄著。初名《衡书》,意“志在权衡天下”。后因“连蹇不遇,”更名《潜书》。凡97篇,分上下两编。上编50篇,论学习;下编47篇,论政治。自称此书积“三十年而成”。其伦理思想集中于《室语》、《仁师》、《性才》、《性功》、《宗孟》、《良功》、《抑尊》、《夫妇》、《柅政》、《大命》、《利才》、《破崇》、《鲜君》、《守贱》、《考功》、《有为》、《辨儒》等篇。学术上宗主阳明心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事功。认为“万物之生,毕生皆利”(《良功》),“仁义礼智俱为实功”(《宗孟》),主张一切“善政”皆须“从人”、“救民”,“不能救民者,不如无贤”(《有为》)。反对封建专制,否定帝王独尊,提出“乱天下者惟君”(《鲜君》),“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抑尊》),提倡“五伦百姓,非恕(平等)不行”(《夫妇》)。反映了初步的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版本有:王闻远原刻本、1883年李氏刻本、1905年邓氏刻本、古籍出版社1955年标点本、中华书局1956年排印本和1962年增订本。

《潜书》

4卷。分上下篇。上篇主要论学术,下篇主要论政治。观点比较进步。其文独抒己见,无所蹈袭,闳肆遒劲,条理通达,在当时别具风格。有《四库全书》本。


《潜书》

北京古籍出版社1955年版。末附(清)王闿运《西蜀唐圃亭先生行略》。


《潜书》

吴泽民校。附诗文录。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

潜书

四卷。清唐甄 (1630—1704)撰。唐甄原名大陶,字铸万,后更名甄,号圃亭。四川达州 (今达县)人。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官山西长子县知县,不久罢归,侨居苏州,从事著述。著作除《潜书》外,还有《毛诗传签合义》、《春秋述传》、《圃亭集》等。《潜书》原名《衡书》,书仿王充《论衡》之体,意在权衡天下;后改为《潜书》,意为潜而待用。《潜书》前后历时三十年而成,为甄之代表作。全书分上下两篇,每篇又各分上下。共九十七目,上篇五十目,多言学术;下篇四十七目,多言政治。其言学,上尊孟子,下及陆九渊、王阳明,宗王阳明致良知之说,但反宋儒理学家只谈心性不讲事功,认为事功出于心性之修养,心性修养应表现为事功,两者应互相结合。其论治则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革新政治、整顿吏治、重用贤才、赏罚分明、重视学兵、鼓励农桑、富民为先等措施。唐甄提出,“天子虽尊,亦人也”,甚至谓“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他主张“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天下之下”,“接贱士如对公卿,临鄙夫如对上帝”。他还对忠孝仁义等封建道德作出了某些批判。唐甄主张富民,认为“为治者不以富民为功,而欲幸致太平,是适燕而马首南指也”。其言论表达了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潘来《潜书序》谓其言“皆人所不及见、不敢言者,先生独灼见而冒言之”。即或称此书为“诋诬烈皇”,有“种种悖谬”,而拒绝为唐甄写墓志的王源,也谓“其论学、论兵诸篇,卓识伟论,非近代所有”(《书唐铸万〈潜书〉后》)。梁启超更称此书多“惊心动魄”之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章太炎称此书直接孟子、荀子、王守仁,下启戴震(《章氏丛书·文录·徵信论上》)。现代学者则谓此书是我国重要的思想启蒙著作,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潮。该书有王闻远原刻本、光绪九年(1883)李氏刻本及光绪三十一年(1905)邓氏翻刻本。又有中华书局1955年点校本、1963年增订本、1984年重印本及198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注释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5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