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nongye以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通过人工培育和饲养,以取得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农业包括的范围在不同国家或在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因划分国民经济部门采用的标准不同而有别。在中国现阶段,农业包括的范围有广狭之分。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除种植业外,还包括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在国外,通常只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 农业是人类社会中产生最早、历史最悠久的物质生产部门。它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据考古学家断定,农业约产生于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原始社会的后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和迅速发展相适应,农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有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从生产关系的性质划分,有氏族制农业、奴隶制农业、封建制农业、资本主义农业和社会主义农业。 农业再生产的特点主要有:❶以土地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由于绿色植物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基础,因而必须在广大的土地面积上才能获得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的阳光、空气、水份、热量和多种营养物质。所以,土地便成为农业中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 ❷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存在巨大差别。农作物和畜禽等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其间,并不需要人们不间断地投入劳动,所以劳动时间只是生产时间中的一部分。两者差别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农作物和畜禽的自然特性,另一方面决定于生产条件的变化。由于农业中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别,又产生了农业劳动有显著季节性的特点。 ❸农业生产各部门之间存在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农业生产各部门相互提供生产资料、相互调剂劳动力和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它们的合理结合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条件。此外,农业生产还具有显著的地区性,其多数产品不便运输和储藏。 农业为人们生产食物,为工业生产原料,其中,“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15页)。而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要素,直到现在只能由生物的生命过程产生,不能由无机物直接合成,即只能由农业生产,不能由工业制造。因此,农业以外的一切生产活动和非生产活动,都要以农业为基础,都受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制约。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农业比较落后,加快农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农业agriculture以生产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产品为主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以动物、植物、微生物为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通过人类劳动及其掌握的各种生产手段, 按照人类需要, 创造和选择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及其生长发育的环境,生产人类需要的各种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和原料。在古代, 农业几乎是唯一的生产部门, 生产工具的生产和纺织业是农业的副业。在当代, 农业经济学界多数学者认为农业既包括农业生产各部门,又包括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前、生产后诸部门。在中国,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广义的农业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家庭副业等。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中所说的农业仅指种植业和畜牧业。 农业是人类祖先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的生产实践中与自然作斗争而发展起来的。农业从产生到现在,有近万年的发展历史, 按照生产力的状况, 可区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原始农业以采用石器工具为特征。古代农业以采用铁木农具和传统的生产经验为特征。近代农业是以由畜力和手工农具向机械化农具过渡、由直接生产经验向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过渡为特征。现代农业是以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科学管理为特征。 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决定了人类要想在经营农业生产中取得较佳的成果, 必须按照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理习性, 创造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按照人类的需要选择和培育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 按照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自然再生产的特点, 根据现有技术水平, 合理投入各种资源, 等等。 农业对人类社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 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人类从事农业生产以后, 才结束了依靠从自然界采集现成食物而生存的时期, 开创了依靠自己的劳动,来大量增加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的新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 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文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保证了人类有可能在获取食物之外, 从事社会其他经济活动。因此, 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独立存在的基础。农业对现代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❶农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劳动力再生产提供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劳动力能够有多少投入到农业以外的社会部门,并决定着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❷工业的发展首先是从加工农产品和生产为农业服务的工具开始的, 并从农业中积累资金; 农业为轻工业提供大量原料, 农村是工业品的广阔市场。 ❸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农业Nongye即第一产业。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太阳能,经过生物转化,生产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工业原料的物质生产部门。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❶原始农业。主要特点是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利用简陋的生产工具如木棍、石头等,通过一定范围内的共同劳动,获得的农牧产品平均分配以维持极端贫乏的生活。 ❷传统农业。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前的阶段。主要特点是生产工具为简单的手工工具和铁器生产的农具,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生产技术靠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某些农作物发展成为专门化,出现了商业性的农业区。 ❸现代化农业。18世纪资本主义产业革命至今。主要特点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采用机器,许多国家实现了“五化”(即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水利化、化肥化),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出现了专业化(区域专业化、农场经营专业化、产品加工专业化)。目前,各洲、各国农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欧洲、北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已进入现代化农业阶段,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传统农业阶段,还有少数的非洲、亚洲、大洋洲国家地区尚属原始农业时代。现在,欧美、日本等国已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耕作制度变为以粮草并重的混合耕作制度,引起了农业结构的变化,不少国家畜牧业的比重已超过了种植业,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和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农业生产的本质在于它的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因而具有与其他生产部门不同的特点:❶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融合; ❷对土地有特殊的依赖性; ❸具有连续性和周期性; ❹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❺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农业
农业见“农业”中的“农业”。
农业通过对动植物的人工培育,实现能量转化,取得农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广义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狭义指种植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提供粮食、副食品及工业原料。其生产特点:土地是基本的生产资料,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生产周期较长,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地域性和生产的连续性。
农业见“农业”中的“农业”。 农业agriculture以生产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产品为主的社会生产部门。人类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取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包括的范围各国不尽相同,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广义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一般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有的经济发达国家,还包括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前部门和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后部门。农业的特点是: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具有肥力的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农业的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不便运输和储藏,单位产品的价值较低。农业是人类基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独立化和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国家的繁荣与发展,都必须以农业为基础,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普遍经济规律。 农业Agriculture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加拿大已从半农村社会变成工业化的城市社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部门发生重大变化。在许多方面,农村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已基本消失。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民专门生产一种作物或饲养一种牲畜,混合农业逐渐减少。东部扩大粮食生产,西部培育出食用油料作物卡诺拉油菜籽。在动物饲养方面,高度集中、高度专门化的肉、蛋生产已经成为准则。在牛肉生产上,瘦肉型牛肉成为人们喜欢的消费品。1986年,加拿大农场的资本总值1100亿加元,比1951年增长十几倍,平均每个农场资本价值37.5万加元。就每个农场的平均价值来看,最高的是草原地区,最低的是大西洋地区。资本价值的票面增长有很多都是不动产的增长。1951年~1986年,农场不动产价值从大约每公顷260加元增长到每公顷1181加元。 现代农业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投入。过去10年中,农用高级电子计算机的数量增加。许多农民用电脑技术获取市场信息,进行成本分析和财务结算。政府和一些私营机构制定种种计划来鼓励使用电脑。与此同时,农业人口逐步减少。1951年有300万,1981年减至100多万,即从占总人口的21%降为4%。草原地区的农业人口比例一直最高。1951年为38%,1981年为11%。同样,耕地面积也在减少。1986年,农场面积不到加拿大总面积的7%,其余是森林、湖泊、山峦、沼泽和北极苔原。1986年,农场总面积比1951年减少3%以上,但改良的耕地增加700万公顷。加拿大种植小麦、燕麦、大麦、玉米、卡诺拉油菜籽、土豆、饲草等7种主要作物。 加拿大农场的种类主要有牲畜饲养(包括牛奶场)、农田作物、蔬菜与水果、综合型、专业农场等。几种主要的农场分布是,大西洋地区:牛奶场占27%,牛和猪占32%;魁北克:牛奶场占50%,牛和猪占22%;安大略:牛奶场占19%,牛和猪占36%,粮食占21%;草原地区:牛和猪占22%,粮食占63%;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牛和猪占36%,水果和蔬菜占21%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肉食品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1986年与1961年相比,牛的数量增加60%,猪增加100%,家禽增加40%。1986年,农民从经营农业所得的现金收入共达216亿加元,比1951年增加7.5倍,收入的增加有1/3是由于销售了更多的产品。农作物的收入从1951年占总收入的42%上升到1986年的46%,牲畜和牲畜产品的收入从56%降到50%。在同一期间,依照物价与收入平衡计划和其他计划,政府付给农民的现款从1951年占现金总收入的2%增加到1986的4%。 农业30年代末四川开始有组织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至70年代,初步建成农、林、牧、渔、水利、气象科学研究的完整体系。80年代,完成四川主要农作物、森林、水产等的品种资源入库和资源志编写工作,农业综合增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新品种选育、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推广应用、水稻半旱式自然免耕技术、稻田综合利用、配方模式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生态农业建设、养猪成套技术、农业气象灾害等研究均有显著成效。 农业农业是以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通过人工培育和饲养,以取得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一个包括多样产品、具有综合功能的产业部门。人们通常将农业区分为狭义的农业和广义的农业。在我国现阶段,前者是指种植业,后者指农、林、牧、副、渔五业。在国外,通常只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 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在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开始步入农业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早期人类使用简陋工具所进行的农业活动,标志着人类产业的发端,从此,人类进入了靠自己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新时代。直到距今约五千年以前,农业是人类唯一的产业部门。从新时器时代农业产生至今已有一万年之久,在此其间,与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和迅速发展相适应,农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有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从生产关系的性质划分,有氏族制农业、奴隶制农业、封建制农业、资本主义农业和社会主义农业。 农业的特点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与其他产业相比: 一是农业具有 “公共品” 的性质,或者是说具有社会福利性。因为农业不仅为人类提供农产品,还给人类创造绿色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存空间等等。因此,通常意义上的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能完全反映农业对人类的贡献。二是农业还是一弱质产业。在产业成长中,农业无论是获利能力还是内部分化能力都不如工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需要政府保护。三是农业还是外部性和不确定性极强的产业。因为农业是生物产业,在广阔的空间进行作业,难免会出现我投入而大家受益 (如科研) 或某人的失误导致多人受损 (如虫害等) 的事情,这就是其外部性的体现; 农业与自然打交道、自然力直接进入农业生产过程,有许多不可控因素,使农业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过程还有不少特点。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交织,正由于农业是人们有选择地利用、强化和调控自然力、生物机能以及生命过程与环境的关系的活动,从而使这样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交织成了农业区别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最显著和最基本的特点,并由此派生出农业生产的许多特点。 农业再生产同工业和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再生产相比较,其显著特点是: 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社会性质如何,总是同农业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农业经济再生产一般是指农业通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四个环节来实现农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三个方面的再生产。农业自然再生产是指各种农作物和畜禽等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依靠其特有的新陈代谢机能,通过生长、发育和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不断更新其后代的过程。农业再生产的这两个过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农业自然再生产是农业再生产的基础,而人们的经济活动则是推进或指导自然再生产,尽可能使自然再生产沿着人们预期的目标来进行。各种农作物和各种畜禽等的自然再生产同野生植物的自然再生产有重大区别: ❶进行自然再生产的主体——农作物和多种畜禽是经过人类加工过的,是由人类培育和驯化出来的; ❷各种农作物和畜禽再生产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大都或多或少经过人类的改造。 与上述的根本特点密切相关的农业再生产特点主要有: ❶以土地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绿色植物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基础。它必须在广大的土地面积上展开,才能获得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的阳光、空气、水份、热量和多种营养物质。因此,土地便成为农业中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它既是农业的劳动对象,又起着劳动手段的作用。 ❷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存在巨大差别。农作物和畜禽等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其间,并不需要人们不间断地投入劳动,所以劳动时间只是生产时间中的一部分。再有,两者差别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农作物和畜禽自然特性,另一方面决定于生产条件的变化,由于农业中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别,又产生了农业劳动有显著季节性的特点。 ❸农业生产各部门之间存在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这不仅表现在农业生产各部门相互提供生产资料、相互调剂劳动力和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利用上,也表现在它们的合理结合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条件。此外,农业生产还具有显著的地区性、其多数产品不便运输和储藏等特点。 正确认识农业生产特点有重大意义。它为人们指出合理组织农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❶不断提高对各种作物和各种畜禽的生活习性的认识和改造的程度。 ❷不断提高对各种作物和各种畜禽所需要的生长发育条件满足的程度。 ❸重视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特别是重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❹正确处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❺正确地确定农业各生产部门、各生产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 ❻正确地选择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投入方向和适合度。 ❼正确处理农业同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系。 农业国民经济最主要的部门之一。通常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瓜果业等。它为人们提供食品和为工业提供原料,是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新疆是传统的农业区,植棉业,葡萄、瓜果种植业历史悠久。建国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大大促进了传统农业的现代化,使新疆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目前,新疆农业每年能为国家生产粮食875.87万吨,棉花150万吨,瓜果431.6万吨;饲养各类牲畜4951.28万头(只),年产肉类105.44万吨。棉花产量已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吐鲁番葡萄、哈密瓜、库尔勒香梨早已闻名中外,番茄、枸杞、红花、啤酒花也在逐步形成规模种植,从而为新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展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农业这是按生产对象的性质和生产方法来划分的产业结构,这种划分方法把社会物质生产区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产业部门。所谓农业,指人们利用生物的机能,通过自已的劳动去强化或控制生物生命的过程,以取得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根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结合在一起。目前,我国农业划分为农业(农作物栽培)、林业(造林营林)、畜牧业(畜禽饲养)、渔业(水产养殖)。湖南是“鱼米之乡”,是农业大省,但农业内部结构单一,种植业中90%是粮食,粮食中90%是稻谷,畜牧业中90%是牲猪,在果业中90%是柑桔。近年来,湖南农业在商品化、规模化、产业化方面有较大改变。在发展“双高一优”农业中取得良好成绩。全省吨粮田突破1000万亩,棉花“双百工程”使平均亩产达110多公斤。全省涌现各类规模饲养大户50万户,大水面综合开发144.5万亩,每吨水产品效益达6 368.8元,居全国领先水平。农业产业化也开始迈开步伐,屈原农场以正虹饲料为骨干产品,年产30万吨,正虹饲料集团成为全国百强饲料企业第5强。汉寿县有10家特种水产龙头企业,仅甲鱼产值就达2亿元,占全县渔业总值的60%。科学种田蔚为风气,全省推广了100项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尤其是十大高新农业技术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如两系杂交稻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全省推广30多万亩。全省正努力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
农业以获取植物、动物、微生物产品为主的社会生产部门。广义的农业指农、林、牧、副、渔5个方面;狭义的农业专指农作物生产。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4个阶段,约1万年,种植农作物约2000种。现在世界近1.31 亿km2的陆地面积中,约11%为可耕地及多年生作物地,24%为草原,31%为林地。 农业Agriculture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主要产业。在这富饶和肥沃的土地上曾实行过仅够维持生活的原始农业生产。大西洋沿海的地理和气候特性决定了英属北美殖民地三个区域的农业生产性质。新英格兰农业是生产供应当地市场的蔬菜作物,这是因为山区地势把土地分割成迥然不同的、由溪流河川灌溉的山谷。大西洋沿岸中部各殖民地为产粮区,这里的农业包括供应当地市场的农业和大种植园农业。南部宽阔、平坦的地形使种植园农业得以发展,以生产烟草、糖、稻米、棉花和靛青为主。生产这些作物是为了供给北部及国外市场。美国革命开始之际,90%以上的美国人从事农业生产。1812年战争后的工业革命,由于需要更多的原料以及大量食物来供应日益增长的人口,因此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内战以后的“西进运动”开垦了俄亥俄地区的大片耕地。在克莱的美国制度、国内改进、农业发明以及欧洲劳动力源源不断来到美国等因素的促进下,这个地区很快成为美国最大的农产品产地,其结果是新英格兰和中部大西洋沿岸地区转向畜牧生产。马、牛、猪、羊及乳制品和肉制品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农业。小农场为饲养牲畜的大牧场所取代。内战以前,小麦生产从特拉华、萨斯奎汉纳和吉尼西山谷移到了威斯康星、明尼苏达、衣阿华和伊利诺斯等州。内战以后,规模宏大的农业革命将这一区域发展成为美国的“面包篮”。此时,畜牧业也从东北部移至西南部。宅地法的刺激、移民的增加、铁路的铺设打开了远西部农业发展的大门。收割机、打谷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自动挤奶器、自动播种机、机械冷藏等农业机械促进了西部农业和东部工业的联系。接踵而来的生产过剩、价格下降、债务等问题引起了农业改革的要求,农业改革采取了农民协进会法及其他类型的政府援助和法规等形式。1963年,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表现在人口从农场向城市的迁移,人均产值的增加,和较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对改进的农场条件。1963年,只有7%的美国人居住在农场,而他们却生产了408179.1万蒲式耳玉米,113764.1万蒲式耳小麦,1854.8万包棉花,227194.2万磅烟草,472200万磅甜菜糖和蔗糖。1962年,美国农场的马、骡、羊、猪、牛等牲畜的价值约为160亿美元。参见农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