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剩余劳动力
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生产单位是家庭,而不是企业。家庭和企业的生产目标不一样。企业的目标是最大化利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增雇或解雇工人,而家庭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所有家庭成员的生存。因为有这个差异,相对于现代企业,传统农业部门中就存在过剩的劳动力。
如图5所示,图中TP线和TC线分别代表农业总产量和劳动力总成本(总工资)。MP是TP的切线,代表第L*个工人的边际生产率。LT为劳动力总数。W为工资率。起初,总产量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土地的数量有限,总产量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当劳动力数量超过L0以后,尽管劳动力数量增加,总产量也不再增加了。但劳动力的总量是LT,他们都要生存,要得到工资,因此总产量要在全部劳动力中进行分配。图中的斜线TC是劳动力总成本线,表示向劳动力支付的总工资。LT个劳动力把总产量瓜分净尽。平均工资水平Ⅳ正好是TC线的斜率。
在给定的工资率W下,如果这是一个现代化农业企业,就会只雇佣L*个工人。因为如果工人数少于L*,每增加一个劳动力,总产量的增加就会大于劳动力成本(工资) 的增加,因此增加工人数是有利的。但如果工人数超过了L*,每减少一个劳动力,劳动力成本的节约就会大于总产量的减少,因此减少工人数是有利的。只有当工人数等于L*时,工人的边际生产率等于工资率,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从图中可看出,此时总产出与总成本的差额是最大的。
然而,作为一个从事传统农业的家庭,必须容纳所有的劳动力,因为家庭是不可能解雇家庭成员的。这样一来,劳动力L*LT虽然表面上参与了农业生产,但实际上其边际生产率小于工资率,处于伪装失业状态。其中,劳动力L0LT完全是过剩的,因为他们的存在并没有为生产作出贡献,也就是边际生产率为0。但是他们也得到工资W。这些边际生产率为0的农业劳动力,被刘易斯称为剩余劳动力。刘易斯认为,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部门的特征。

图5 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
伪装失业现象,特别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说明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原因就在于土地的有限性。而工业部门不受土地有限性的限制,如果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把过剩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就能够增加总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