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业劳动力转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农业劳动力转移migr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ur force

农业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或离开农村, 转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经济现象。是近代以来各国农村出现的劳动分工与重新就业而引起的劳动力配置的变化。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向大致有:❶进入城市从事工业、运输业、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
❷进入集镇从事经济建设和服务事业;
❸就地从事各项非农业生产经营。此外,还有从农业人口密集地区向稀疏地区流动(“移民”), 但多数仍然从事农业生产建设活动。
历史发展趋势 农业劳动力转移, 是社会生产分工发展的产物。人类早期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开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 使大批小农破产, 被迫流入城市, 造成农业劳动力的大批转移和从事农业(主要是粮食种植业)的人口减少。例如, 美国通过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分化了小农经济, 使农业劳动力在全国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迅速降低。1790年, 美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80%左右, 到1860年下降为58.8%, 1910年又降为31%, 在1979年只占到2.3%。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通过直接破坏农村自然经济, 迫使农民同占有或使用的生产资料相分离, 然后流入城市寻求生计, 最终转化为城市人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消除了城市和农村由旧的分工所造成的种种对抗性矛盾, 但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仍然存在。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工业、服务业的发展, 农业劳动力减少, 转向非农业部门是必然的趋势, 是有计划地分工和协作的结果, 并为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创造条件。
近代影响转移的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大批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各种非耕地经营部门转移, 或是实行兼业化经营。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 在发达国家, 一般有25~50%的农户从非农部门得到半数以上的收入。经济增长越快,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就业率和农户兼业率就越高。兼业率超过总农户数50%的有日本、美国、联邦德国、澳大利亚、挪威和瑞士等国家。日本的兼业率在1975年高达87.5%。此后,虽然回流到农村的劳动力有所增加,但农户的兼业率仍然很高。发达国家劳动力一般都向第三产业转移。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发生的时间早, 而且转移的速度也较快。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产业在20世纪50~60年代有所扩大, 70年代以后趋于平稳或下降;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扩大, 劳动力就业的方向大多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在社会主义国家, 同样出现农业人口非农化的趋向。南斯拉夫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0多年来,农业人口从原来占全国总人口的75%,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下降到25%左右。苏联农村劳动力同样出现下降趋势。在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 由于农村经济都在向农外产业发展, 因而农村劳动力同样出现了向非农部门转移的趋势。这些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 就至少有2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耕地生产经营。如印度农村非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占20%(1966~1976年),巴基斯坦为31%(1961年), 印度尼西亚为28%(1971年),马来西亚为32%(1970年),这还不包括临时性和季节性的非农业劳动。这些亚洲国家农村的非农业就业者中,约有33.3%从事食品加工、纺织和服装加工、木器加工、金属加工、设备修造,有66.7%从事运输、建筑和商业。随着“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第一产业(农业)人口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商业、金融、信息等服务业)人口逐渐增加,分散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和不断形成新的城市。这是客观必然的规律。只不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个过程给大批农民留下了失业和痛苦。这个进程进入20世纪以后, 由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大大加快了。据统计,19世纪初,全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体在3%左右,1900年提高到13.6%, 1980年剧增至42.2%。在工业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高达70%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或是农户实行兼业化经营,都已成为普遍现象。其原因:❶各国人口普遍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劳动力增多, 自然资源(如耕地)
相对不足,单纯从事耕地经营,很难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❷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劳动节约型技术, 导致农业劳动力过剩,需要谋求出路。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基本物质基础。
❸农外就业可以谋取更多的收入, 克服单纯务农的风险性,增加收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些国家农外就业后,还可享受退休养老金和其他福利补贴。
❹一些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把农业放到次要的地位,农民生活贫困,把农外就业作为争取改善生活的目标。
❺整个经济的发展,促使非农部门特别是服务业部门对增加劳动力提出了要求。
❻城乡差别也是吸引农民脱离耕地经营而转向农外就业的因素。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生产条件迅速改变,生产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分工有了相应的发展。但由于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直至70年代农村仍处于自给半自给的经济状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化方向转移的速度十分缓慢。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以“放开、搞活”为指导思想的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高,大批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速度加快,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至1987年底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劳动力达8 800万人,占全国农村总劳动力的23%。在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更快。

农业劳动力转移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ur

农业生产部门的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部门的流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农村内部和外部的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根据中国城市化、工业和农业本身的劳力与自然资源状况等特点,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应从多方面进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