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乐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250 农乐舞

朝鲜族传统民间舞蹈。流传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区。是农忙时节或丰收时农民自娱活动中的表演形式。农乐舞以旗为先导,唢呐、长鼓、朝鲜箫、小锣、笛子等乐器伴奏。舞者手持法鼓(小手鼓)起舞,部分男舞者头戴象帽:帽上带有能旋转的长缨,舞者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身侧旋绕飞舞,还可做跪、卧式旋转技巧。全舞节奏由慢转快,舞蹈欢腾跳跃,充满活力。

农乐舞

朝鲜族是人人能歌、家家擅舞的民族,农乐舞是朝鲜族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它从朝鲜半岛传入我国,并在东北地区朝鲜族聚居区广泛流传而家喻户晓。
跳农乐舞的农乐队大约有60人左右,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老(长者)主持。表演者分两部分: 一是 “持手”,即手持各种乐器边演奏边起舞者; 二是“杂色”,指头戴面具或不戴面具的滑稽角色。表演以持手为主,杂色为辅。过去农乐队队员均为男子,传到延边后出现了女舞者。舞蹈主要是“舞手鼓”和“甩象帽”。舞手鼓即舞者持手鼓而舞,鼓分有柄和无柄两种,动作极丰富,基本的技法是“跑步拉弓”,舞姿似骑马射箭,生气勃勃。甩象帽是以颈部为轴心,转动头戴的象帽顶上的飘带轴,飘带旋转起来。飘带有大、中、小,最长达12米左右,最短1.5米左右。飘带如车轮般在舞者的周身飞转,令人眼花缭乱。农乐舞有很大的包容性,甚至可以穿插杂耍及小的戏剧表演。高兴时,围观的群众不分男女老少也可下场与农乐队员共舞,热闹异常。


农乐舞


农乐舞源于农业生产,体现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农乐队活动时高举一面长2米的农旗,旗上写“农者天下之大本”,无论到什么地方表演,都由农旗导引,表明农乐舞以农为本,以农为乐的宗旨。

农乐舞

朝鲜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形式自由。有的男舞者常在头顶系一细长纸条用力甩动,使纸条绕身体旋转,气氛热烈。

农乐舞

朝鲜族民间舞蹈。流行在辽宁的沈阳、本溪、抚顺、丹东的朝鲜族聚居区。它源于朝鲜古代祈祷人寿年丰的祭祀舞蹈,后发展成为具有农耕生活特征的自娱性舞蹈。农乐舞可以春播前或秋收后在广场表演; 也可以在农事劳动间歇时,群聚田间地头,由集体或个人即兴表演;还可以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途中,众人边行进边歌舞。各地区、各种不同场合的农乐舞,虽各具特点,但基本形式和动作则分情节表演与技巧表演两种; 既有热烈的群舞场面,又有精采技巧的独舞场面;都充分反映农民在劳动之余、丰收之后的欢快情绪和乐观精神。

农乐舞

朝鲜族民间舞蹈之一。历史悠久,由狩猎胜利后的舞蹈演变而来。农事开始或结束时, 多跳此舞。表现较自由, 舞者人数不限。男子舞时有的头戴“象帽”, 帽顶有长约一丈的“象尾”(纸条),用力甩动头部,使“象尾”绕身体旋转,风格健壮活泼,节奏由慢转快,形成高潮。女子舞时各持一把小单鼓, 舞姿欢腾优美,充满活力,表现出热爱劳动和欢庆丰收的情绪。转“象帽”是舞蹈中最精彩的部分。一面击鼓,一面旋转身体,同时转动“象帽”,头上下疾摆,眼球左右滚动,优美动人。伴奏乐器有小锣、大锣、法鼓、长鼓、喇叭、胡笛等,也有边唱边舞的形式。解放后经过加工整理, 已搬上舞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