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诗agriculture poem in ancientChina
中国历代诗歌中以农事为题材,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诗歌。因其可补其他文献之不足,故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以唐宋诗歌中的农事诗最为典型。
唐代农事诗中记述了许多水稻品种,如红莲、𫁲䅉、玉粒之类,填补唐代水稻品种的空白。 岑参(715~770)《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诗:“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不但表明猕猴桃原产中国,而且在唐代已见栽培。北宋梅尧臣(1002~1060)的《蚕女》诗:“自从蚕蚁生,日日忧蚕冷。”其中的“蚕蚁”是目前所见对稚蚕的最早称谓。该诗还反映当时人们已懂得小蚕怕冷的生理特点。再如从王安石(1021~1086)与梅尧臣有关农具的唱和诗中可以了解宋代农具的种类、构造、功能、生产过程和发展水平。
农事诗中常提到气象和物候,是研究中国古代气候变迁的极宝贵资料。竺可桢(1890~1974)便据此加以归纳分析,辅以其他文献资料,研究出唐代的温度较现在平均约高1.5℃,而北宋时期的温度则较现在平均低近2. 0℃。
农事诗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描述农民生活的,有些还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农民的经济地位与阶级关系。如人们熟知的李绅(846年卒)的《五绝》、聂夷中的《田家》、范成大(1126~1193)的《四时田园杂兴》等。
宋代开始出现系统描绘农业生产和蚕桑生产的耕织图,每图都有农事诗与画图对照,相得益彰。以后又出现单一作物的种植图,也配农事诗。如“御题棉花图”。
农事诗是一项初开始发掘的中国农业遗产,还有待于系统地收集、整理与进行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