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农村有线广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农村有线广播山东的农村有线广播,是新中国建立后在收音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根据这一决定,开始在全省建立收音网。至1955年6月,全省建起了2793个收音站,10处小城市有线广播站,1处县广播站一聊城县广播站。同年8月,中央广播事业局下达了关于建立农村有线广播的指示,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召开了全省农村有线广播工作会议,会上介绍了聊城县建站经验,并决定在全省农村逐步建设有线广播站。到1956年底,全省有80个县市建起了农村有线广播站。1958年8月,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建成了全省第一座人民公社广播站,年底全省120个县都建起了县广播站,90%的公社,80%的大队,50%的自然村通了广播。由于要求过高过急,不切实际,工程质量不高,造成40%的喇叭不响。1962年3月,省广播事业管理局决定,停止新建广播站,对原有的广播站进行整顿,重点抓了精办节目和治响喇叭。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65年底,全省大部分县和公社完成了整网任务,并开始建设有线广播的独立传输系统;节目质量也有了提高。农村有线广播站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联播节目外,自办节目有政治性、知识性、服务性和文艺性四大类。广播站离农民最近,可以准确地反映农民的心愿,及时宣传全国全省发生的大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受到农民的欢迎。县广播站大都设编播股、线路股、机务股,编制10至15人左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