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其庸1924—
江苏无锡人。1946年在无锡国专读书,1954年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教,后为该系教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并任红楼梦学会会长。冯其庸先生著述甚丰,对古典文学的各个领域,他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如对中国戏剧,冯先生作了多年专门研究,写出一大批研究论文,后来收入其《春草集》中,而冯先生最为学术界所赞赏的,是他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研究,这方面他的主要著作有《梦边集》、《论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等。除了古典文学以外,冯其庸先生兴趣广泛,在书法、绘画以及摄影等方面,他均有极高的造诣,他的书画作品曾被送到海外展览,为国内外收藏家所珍视。
冯其庸先生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研究,较偏重从宏观的角度探索其发展规律和演变过程,其《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对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作了系统研究,叙述了这一时期散文的发展及其不同特征。在为他主编的《历代文选》所写的“序言”里,冯其庸先生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指出从我国三千年来散文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我国散文的发展过程,与社会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尽管有的作品着重于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揭露,有的作品着重于对社会理想的憧憬和描绘,然而,积极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一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主要内容;在我国散文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们在语言艺术上,都善于继承前人的书面语言和善于提炼、吸取当代的口语以丰富自己的散文语言;我国古代散文,题材是多种多样的,大至历史事件、政治事件,小至日常生活、山水草木,均能在作品里加以表现。从形式上看,有传记、政论、赋、骈体文等,也是多种多样的。另外,冯其庸先生对司马迁和《史记》也有专门的研究,写有《司马迁的人物特写》、《结构·描写·风格——读<项羽本纪>》等文章。冯其庸先生还善于从古代作品中总结写作经验和技巧。如《从古典文学中学习简炼的技巧》、《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等便是这方面的成果
研究古代文学和文学史,冯其庸先生主张不仅要留意文学这一面,还必须同时去了解其他相关的各个“面”,其中“尤其是经济、政治、哲学、艺术、宗教这几个‘“面”’。他还强调治文学史,要注意“通”和“变”,并指出“通”和“变”是辨证的关系,只有结合文学史的发展过程细加考察,才能真正理解“通”和“变”的关系。冯其庸先生还特别强调应该重视考证工作,他认为“考证是一种手段,是学术工作上的调查研究,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研究文学史,就需要脚踏实地地认真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考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