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冯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冯特1832—1920Wilhelm Wandt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构造心理学流派创始人。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其心理学体系分为个体的实验心理学和社会的民族心理学。主张心理学以直接经验为研究对象,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将人的心理复合体分析为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元素。但对于高级的心理过程则不能用实验法来研究,而只能根据言语、艺术、神话和宗教、社会、法律以及文化等心理产物来探讨。哲学观点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和身心平行论。主要著作有:《心理学大纲》、《生理心理学纲要》和《民族心理学》等。 冯特1832—1920Wilhelm Wundt德国现代心理学家、伦理学家、哲学家。曾就学于杜宾根大学、海得尔堡大学和柏林大学,获得海得尔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海得尔堡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和莱比锡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哲学的体系》、《哲学概论》、《伦理学——事实与习惯生活规律的研究》等。冯特以心理活动作为研究伦理学的出发点,认为人有利己的感情和同情的感情,人的感情与知识的要求相结合,即形成了感觉及观念,进而发展为道德动机,表现为意志的活动。个人心理活动表现着个人的“小意志”,社会心理表现着由个人意志集合而成的“大意志”。大意志高于小意志,小意志体现和服从大意志。道德意志既不是被物理的因果律决定的,也不是没有任何规律决定的绝对自由状态,而是由心理规律支配的心理活动。意志的发动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创造。在道德起源的问题上,他认为道德既不是来自先验的永恒原则,也不是产生于偶然的功利经验,而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方面。人类大意志的进化、发展,就是道德的根本目标和最高理想。积极地促进大意志的进化,增强公共的幸福,就是美德。单纯的个人目标没有道德价值,只有为整体的目标和公共幸福,才具有道德价值。因为个人的自保和进化不是目的,只是实现普遍进化和公正幸福的手段;个人是有限的,人类的全体才是无限的。因此,个人要自觉地服从全体,人人要为实现人类的共同理想而努力。道德是实现理想的条件,救世的工具,它随着人类理想的提高和文化的积厚而不断扩充和丰富。他认为,人们为实现理想而进行不断的努力,这就是道德的本质。而最高的道德就是为人类的理想实现而自我牺牲。冯特还区别了道德与法律、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认为道德与法律分别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规范人们的行为,它们相辅相成。个人道德在于自尊、尽责;社会道德在于爱人和公正。冯特在对一些道德理论的批判中,肯定了进化论的伦理学说。 冯特德国心理学家。生于1832年,卒于1920年。读大学时先学医学,后改学生理学。1855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857~1864年在海德堡大学任生理学讲师。1874年任苏黎世大学哲学教授,讲授心理学。1875年任莱比锡大学的哲学教授,从事心理学的教学、研究、著述。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1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同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来学习。1881年创办《哲学研究》杂志,用于发表心理学的实验报告。1889年任莱比锡大学校长。一生著述丰富,有500余种,共计53735页。主要著作有《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1856~1862)、《关于人类和动物灵魂的讲演录》(1863)、《生理心理学原理》(1873~1874)、《心理学大纲》(1896)、《心理学导论》(1911)、《民族心理学》(19卷,1900~1920)等。他首创了内容心理学派,反对传统内省法。他还构建民族心理学来研究复杂的心理过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