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理论Juece lilun
关于人们如何从一些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出一个特定行动方案的理论。该理论是在对策论和认知科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理论。决策是一复杂的心理过程,一般包含几个阶段:❶考察情境,对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并予以分析和综合,找出做决策的条件;
❷依据各种条件,制定出可能采取的若干行动方案;
❸从几个可能的方案中选择一个;
❹对选中之方案进行评价,并具体实施。一般说来,上述几个阶段是有先后顺序的,但也有交叉进行的情况。决策过程往往要涉及许多因素,例如方案的合理性、价值和效用、机遇与概率、态度与规范以及人际互动的反应等。一个合理的决策应遵循决策的原则。一般认为,合理决策的主要原则是最优化原则,即选择具有最大价值的方案。该价值是行动方案或对象对人的心理价值,亦即方案或对象的效用。在进行这种价值或效用的评定时,一般有两种策略:❶总印象法;
❷维量比较法。两种方法,都须首先给方案或对象的各项品质(维量)上打正负分。然后,如果采用总印象法,就将各方案或对象的得分加起来,得到每个方案或对象的总分,以确定其价值或效用的大小;如果采用维量比较法,则将各方案或对象在每个维量上的得分一一加以比较,在最多数维量上取胜的方案或对象就是具有最大价值的选择。在选人或选购商品时,往往可以这样决定人或物的价值。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决策往往要在不明确的情况下作出。因此,往往要将行动的效用(预期价值V)和成败的机会(概率P)结合起来加以考虑,明智的决策者会依据EV (总预期价值)=(V×P) + (-V×P)的公式进行估算,以选择最优的决策。一般说来,若计算结果是负值,人们就不倾向于做出行动;若为正值,则很有可能采取行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价值和概率的估计往往具有主观性,表现在人们倾向于高估低概率事件的出现,低估高概率事件的出现;倾向于表现出赌徒的谬误,即预测暂时未出现的事件很可能最近出现;并倾向于高估对他们有利的事件的真实概率,低估对他们不利的事件的真实概率。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在成败概率均等时选择预期价值最大的策略,在预期价值相等时则选择成功概率高的决策。费希本(M·Fishbein)和艾赞(I·Ajzen)提出一名叫合理行动理论的决策理论,用以解释态度和行为的关系。该理论认为预测人们是否将采取某一行动的最好方法是了解其意图,而意图受个人对人、物、事件的态度或评价,即信念的影响,又受个人的主观规范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影响因素的力量关系和方向就决定了人们会有什么样的意图。霍曼斯(G·Homans)则提出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人际交往中人们如何作出行动决定。该理论强调人们在交往中总是希望获得最大收益,而付出最小代价,如果不能满足这一点,交往将中止。在可能情况下,人们可以将决策过程画成一棵树状的操作程序图,决策的基本原则是树的主干,供选择的方案是主干的分枝,方案的维度是分枝的细枝,复杂的细致的决策,还有更细的枝和叶。决策过程由于短时记忆容量的限制,并可能存在着许多未知因素及偶然的干扰因素而使决策过程遇到障碍,甚至被迫停止或推迟作出决定。对决策过程的研究可从不同角度进行,例如应用概率论、运筹学等数学手段,以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揭示决策过程,也能为人们提供决策策略和方法的参考。
决策理论
主要由赫伯特·西蒙为代表,其代表作有 《管理行为》、《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等。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组织就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一个有组织的任何一个成员的第一个决策是参加或者不参加这个组织。在他作出这个决策的过程中,他就要对他为组织所作的贡献 (劳动或资本) 和从组织得到的诱因进行比较。如果诱因大于贡献,他就参加。组织的成员在作出了参加这一组织的决策以后,虽然他的个人目标依然存在,但逐渐退居第二位而从属于组织的目标,组织并把其成员的某些决策权接收过来而代之以组织的决策过程。决策理论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任何孤立的个人的决策都不可能达到高度的客观合理性。于是决策就成为组织中许多集团所参与的结果,成为一种“混合的政策”。所以,要了解一个组织的结构和职能,就必须分析其成员的决策和行为,及它们受组织的影响,必须研究影响人群行为的复杂的决策网状结构。
决策理论认为,组织的全部管理活动都是集团活动,其中心过程就是决策。制定计划的过程是决策; 在两个以上的备择计划中选择一个,也是决策。组织的设计、部门化方式的选择、决策权限的分配等,是组织上的决策问题,实际成绩同计划的比较、控制手段的选择等,是控制上的决策问题。所以,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关于组织决策的网状结构,可简单表示如下:
决策理论认为,决策决不只限于从几个备择计划中选定一个计划那样一种行动,而是整个过程。决策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❶搜集情报阶段,搜集企业所处环境中有关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的情报并加以分析,同时对企业内部的有关情报也要搜集并加以分析,以便为拟订和选择计划提供依据。
❷拟订计划阶段,以企业所需解决的问题为目标,依据第一阶段所搜集到的情报,拟订出各种可能的备择方案。
❸选定计划阶段,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个备择计划中选定一个。这三个阶段一般是按上述顺序排列的,即先搜集情报,再拟订计划,最后选定计划。但有时在拟订计划阶段可能要求新的情报资料,或者有的问题又出现了新的分支问题,对这分支问题又需要有相互的搜集情报,拟订计划和选定计划等阶段。于是,决策过程的阶段循环发生逆转。但从决策的总过程来看,都可分为上述三个阶段。
决策理论认为,上述三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例如在第一阶段,面对大量的情报,就要加以分析,决定取舍,其中就要用于决策。在第二阶段,决策的性质更为明显,所以,决不能认为只有第三阶段才需要决策。事实上,一个组织的经理人员在前两个阶段上所花的时间更多。只有把前两个阶段的工作做好了,才能在第三阶段作出正确的决策。
决策理论特别强调决策过程中信息联系的作用。他们把信息联系定义为: “决策前提赖以从一个组织成员传递给另一个成员的任何过程。” 信息联系是一种双向过程,它包括从组织的各个部分向决策中心的传递,也包括从决策中心向各个部分传递。也就是说,决策传递过程是向上、向下并 “水平地” 贯彻于整个组织的,同社会系统理论相比,决策理论对信息传递的非正式渠道更加重视,而把权力机构的“正式网络” 放到次要的地位。
决策理论对信息联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作了详细的分析。它指出,在信息联系过程的三个阶段 (发出情报、传递情报、接收情报) 都可能发生阻塞。在系统中造成信息联系混乱的障碍可能有多种多样: 发送和接收情报的人在地位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信息联系上的走漏和歪曲,地理位置上的距离造成了联系上的困难,以及对情报的偏向性等。此外,经常的工作压力使得不可能对全部的信息联系给予足够的注意。有鉴于保证信息联系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在绝大多数组织中有必要成立一个特别的 “信息联系服务中心”。这个中心不但收集和传递内部和外部的情报,而且把情报存储在某种 “组织的资料库” 中,如档案室、资料室或电子计算机中,除了通过这个服务中心以外,还通过等级渠道、各种通知、指示、会议、程序、大会、委员会等来传递信息。决策理论特别重视利用各种会议来作为信息联系手段。因为,通过会议,可以造成 “共同的组织语言和结构”,从而消除有效的信息联系的某些主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