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又叫花脸,多扮演性格粗犷、勇猛的男性。净行以在脸上勾画脸谱为特点。净行按照人物性格特点、身份、表演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铜锤、架子花、武净、毛净4种类别。 铜锤,又叫大面或正净,它是唱工花脸的代名词。其名称来源于 《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中的徐延昭,因为他怀抱一柄御赐铜锤,在戏中,他又有极为繁重的唱工,以后便将以唱工为主、做工为辅的花脸角色称之为铜锤花脸。铜锤花脸多扮演一些身份和地位都很高贵、气势威严、性格刚正不阿的人物。在唱腔上要求高亢、浑厚、善用鼻腔、胸腔及颅腔共鸣,表演上以气势恢宏、凝重雄浑为特色。铜锤花脸所扮演的人物如 《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沙陀国》中的李克用、《御果园》中的尉迟恭等,其中挂黑髯的人物又习惯称为“黑头”,特别是指《铡美案》、《探阴山》、《赤桑镇》等戏中的包公。 架子花,又叫副净或二花脸。多扮演性格粗鲁、锋芒外露或内心阴恶的人物。其表演侧重工架、念白,唱工则为辅。如 《失、空、斩》中的马谡、《群英会》中的曹操、《盗御马》中的窦尔墩、《藕塘关》中的牛皋、《芦花荡》的张飞等。架子花的戏中也有一些是唱、做并重的。如《李逵探母》中的李逵、《九江口》中的张定边等。架子花有时也扮演一些诙谐狡猾的角色。如 《法门寺》中的刘瑾、《打店》中的大解差等。 武净,又叫武二花,通常扮演精通武艺的花脸角色。武净又分两种 : 一种为武打的,其中又有长靠、短打之分。长靠的如 《金沙滩》 中的杨七郎、《战宛城》中的典韦。短打的如《艳阳楼》中的青面虎、《嘉兴府》中的鲍赐安等。另一种叫摔打花,不光重武打,还重翻扑跌打,也有长靠、短靠之分。前者如《长坂坡》中的许褚、《火烧余洪》中的余洪; 后者如 《白水滩》中的青面虎、《演火棍》中的焦赞等。其中演到同类人物时,就可以拿来用了。例如 “起霸”,它本是昆曲 《千金记》的 “砺兵” 一折中表现楚霸王临战整盔束甲的一系列动作。到后来,它被广泛地用到了各个戏中的武将身上,用以表现他们的英武,这便形成了程式。这些从生活中来的程式动作,同生活动作相比,动作幅度夸张了,也美化了。如表现人的思考动作,它将其表现为托腮、搓手、揉胸、捋髯、甩翎子、晃帽翅等动作,动作更为鲜明、形象,同时也具备了节奏性和舞蹈美。戏曲表演中的有些程式是从自然界中动植物及自然现象中演化来的,如自然界中的云摆、烟浮、鸟飞、鱼跃、柳摇、花动、虎扑、猫闪等,都给戏曲艺人以美的启示,他们或摹其形,或摄其神,使之融入表演中,为表现人物服务。 毛净,又叫油花脸,多扮演身体有畸形的角色,如判官、巨灵、火神、钟馗等,表演上重工架,重舞蹈造型,身段动作十分繁复,而且还有“耍牙”、“喷水”等特技表演。所演的戏如《天下乐》中的钟馗、《九莲灯》中的火判等。现在元净角色多为架子花或武二花应工,不再另辟专行。  净
净俗称“花脸”、“花面”。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奸险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的一种。面部化妆勾画出具有一定色彩和繁简图案式的脸谱(见“脸谱”条)。唱、念使用宽音或假音,声音宏亮,动作粗犷豪爽,幅度大,用以突出其性格、气度和声势。现代各剧种中的净角,都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人物,如包拯、徐延昭、姚(铫)期、曹操、鲁智深、张飞、李逵等。又根据其所扮人物性格、身份的不同而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大花脸)、副净(二花脸)、武净(武花脸)、毛净(油花)等,唱、念、表演动作上各有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