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凤阳花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62 凤阳花鼓

见27160花鼓舞。

凤阳花鼓

安徽曲种。其曲调流传南北很多地区,对各地的曲艺曲调、表演形式都产生过一些影响。据说,山东琴书北路、南路、东路的几个流派的主要曲调就是由花鼓调衍化而来。凤阳花鼓形成在明末的安徽省淮河两岸。明、清两代,凤阳是个“十年倒有九年荒”的苦地方,外出逃荒的妇女,身背花鼓四处飘流卖唱乞讨。她们演唱的内容多为述说自己的苦难,抒发心中的不平。演唱者多为姑嫂二人,一人系细腰鼓,一人持碟形锣,以锣鼓击节,一般是坐着唱。也有职业花鼓艺人,他们活动的范围更广泛,他们把凤阳花鼓调传播到南北各地,也从各地的民间小调、曲艺等艺术中汲取了营养,丰富了凤阳花鼓的声腔和表演技巧。凤阳花鼓没有长篇传统书目,演唱内容多为爱情故事。即兴编词表现现实生活的传统在广大农村花鼓艺人那里得到了充分发挥,唱法也比较自由。

凤阳花鼓

亦称双条鼓、打花鼓、花鼓小锣,起源于凤阳小溪河、燃灯一带。旧时,凤阳经常洪水为灾,许多母女、姑嫂、妯娌或邻里姐妹同行,外出逃荒,手拿花鼓小锣、沿街卖唱(不舞不表)。进入舞台演出后,遂变为歌舞形式。早期花鼓似腰鼓,略大,斜背肩上和之以锣,后为流动演唱时携带方便,将腰鼓改为碗口大的扁形小手鼓,左手执鼓,右手持两根竹棍或长约2尺的鼓条敲击。沿门乞食演唱的为 “唱门头”,以〔凤阳歌〕、〔秧歌调〕曲调演唱“奉承”类内容;在麦场、庭院或街头摆摊演唱为“坐唱”。主要演唱有故事情节的段子如:《王员外嫌贫爱富》、《杨姑娘上吊》、《王祥卧冰》等。

凤阳花鼓

曲艺曲种。约明代中叶形成于淮河两岸。流行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表演方式为二人分别敲击锣鼓边舞边唱。唱调有 〔凤阳歌〕、〔小五更〕、〔十杯酒〕、〔王三姐卖鞋〕 等。唱词基本为七字句。

凤阳花鼓

曲艺曲种。约明代中叶形成于淮河两岸。流行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表演方式为二人分别敲击锣鼓边舞边唱。唱调有[凤阳歌]、[小五更]、[十杯酒]、[王三姐卖鞋]等。唱词基本为七字句。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