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凯恩斯经济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凯恩斯经济学又称“新经济学”。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创立的,一种研究国民经济活动水平及其总量分析方法的宏观经济理论。其代表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的一般理论》。凯恩斯认为,一个经济社会在人口和技术不变的条件下,总就业水平或总产量水平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而有效需求的大小,又决定于经济体系内的三个自变数: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消费倾向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函数,其基本特征是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消费增加的速度落后于收入增加的速度。因此,当总收入的绝对量愈大,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额也就愈大。资本边际效率受企业主预期的影响,长期内有下降的趋势。利息率在货币数量不变时,决定于流动偏好,由于货币具有很大的流通性和价值储藏的职能,因此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水平之后,人们的流动偏好大增,利息率便不能进一步降低。一定时期的私人总投资量,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对比关系。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变动的这种特点,使得私人总投资量难以填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额;这就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其结果是国民经济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以前,即处于均衡状态。凯恩斯由此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尤其主张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有效需求。在西方经济学界也有人把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经济理论称作凯恩斯经济学。参见“有效需求”、“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