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大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刘大櫆1698—1779Liu Dakui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徽省)人。自幼喜欢读书,会写文章。雍正四年(1726)进京应举,方苞见他作的文章尤为赞赏,并四处夸奖,因此文名大盛。但他科场不利,几次参加顺天乡试,都未中。乾隆时曾应博学宏词科和经学科的荐举,都落选。后又被推荐担任黟县教谕,三年后到歙县主讲政书院,晚年回乡。 刘大櫆1698~1779清代散文家。字才甫,号海峰。安徽桐城人。刘大櫆是清代相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雍正七年(1729)、雍正十年两举副贡生,后做黟县教谕。数年后离官归乡。刘大櫆上继方苞,下开姚鼐,以其理论和创作,对桐城派散文多有建树。其论文强调义理、书卷、经济的结构,极重视文章的神气; 其散文兼集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比较喜欢铺张排比,辞藻气势较方苞、姚鼐为盛,而雅洁淡远则不如。代表作有《观化》、《息争》、《焚书辨》、《书荆轲后》、《海舶三集序》、《马湘灵诗序》、《送姚姬传南归序》等。其《黄山记》、《游浮山记》,以刻画景物的详细具体和篇幅长大取胜。著有《海峰先生集》、《论文偶记》。 刘大櫆1698—1779清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诸生,一生不得志,60岁始得一黟县教谕,3年后归里。早岁入京,王公大臣见其文,叹为韩愈复生。上承其师方苞,下启弟子姚鼐,为“桐城派三祖”之一。论文主张重视“神气”、“音节”、“字句”等艺术形式诸方面。其散文以气势、文采见长。亦工诗。有《海峰诗集》、《海峰文集》等。 刘大櫆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徽省)人。有论文著作《论文偶记》。他是清代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比较喜欢铺张排比,辞藻气势较方苞、姚鼐为盛,而雅洁淡远则不如。《观代》、《息争》、《焚书辨》、《书荆轲传后》、《海舶三集序》、《马湘灵诗序》、《送姚姬传南归序》等可代表他文章的风格。其《论文偶记》上承方苞“义法论”,进一步探讨文章的艺术性,在创作方面提出“神气说”: “行文之道,神为主,气为辅”;在欣赏方面提出“因声求气”说:“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直接开启了姚鼐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说。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徽)人。诸生,雍正时两举副贡生,乾隆间应博学鸿词,皆未成。晚年为安徽黟县教谕,后归里,一生不得志。大櫆古文师事方苞,极得方氏赞赏。姚鼐从其学古文,甚加推崇。是桐城派创始人之一。论文主张“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艺术形式上强调模仿古人要“神气”“音节”“字句”统一,对艺术表现的注重,对方苞的文论是一个发展。其文章风格长于气势,富有文采。亦工诗。著有《刘海峰诗文集》《论文偶记》等。 刘大櫆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清桐城(今属枞阳陈家州乡)人。少年业师于吴直。20多岁至京师,为方苞推重。雍正七年(1729)、十年两登副榜,先后经方苞、张廷玉荐举博学鸿词科和经学,试皆不第,遂不复试。60岁后任黟县教谕,数年后弃官归隐枞阳。姚鼐、王灼、吴定、张惠言皆为其门下弟子。论文强调“义事、书卷、经济”,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著有《海峰文集》、 《海峰诗集》、《论文偶记》、《歙县志》等。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南乡人(今属枞阳陈洲乡)。清代散文家。父柱,累世皆为秀才。自幼好读书,师承家学,工于文辞。雍正时副贡生,乾隆元年(1736),举应博学鸿词科,为大学士张廷玉所黜。既乃知为大櫆,深惋惜。十五年,廷玉特举大櫆经学,复不取。出为黟县教谕,数年后去官告归。卒年八十三岁。刘大櫆是“桐城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曾入京以所撰文章谒见内阁学士同乡方苞,极受方苞赏识。他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撰写《论文偶记》一书,是对散文创作中审美规律的探讨,以及对方苞“义法”说的修正与补充。其时,姚鼐从海峰学文后为桐城古文学宗师,由是有方、刘、姚并称桐城派三大家。也能诗,袁枚称他“诗胜于文”。著有《海峰文集》十卷、《诗集》六卷(据同治十三年重刊本),另有《古文约选》四十八卷、《历代诗约选》五十二卷、《论文偶记》一卷。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