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熊十力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04 熊十力1884—1968

哲学家。早年曾参加武昌起义和 “护法”运动,后转入学术一途。1920年秋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学佛学。1922年冬去北京大学任教,不久便着手构造其新唯识论哲学体系。抗日战争期间,曾在乐山复性书院、北碚勉仁书院讲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及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哲学上融会佛儒,创立了新唯识论哲学体系。认为本体即是“吾人的本心”,“此心(谓本心)即是吾人的真性,亦即是一切物的本体。”并吸收佛家唯识论的理论加以论证。同时批评佛老的“滞寂守静”、割裂体用,强调本体“即此生化流行者是”,而不是离开生化流行的现象别有所谓本体。认识上推重直觉,认为要达到对宇宙本体的认识只能依靠本心的 “反求自识”,实现一种“亲证冥会”,故称“吾以返本为学”。主要著作有《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佛家名相通释》、《读经示要》、《体用论》、《明心篇》、《原儒》、《乾坤衍》等。

熊十力1884—1968

现代哲学家。原名升恒,字子真。湖北黄冈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随欧阳竟无问佛,又转研儒学。曾任教于北京大学,讲学于四川复性书院。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人民政协。其哲学思想以儒学为宗,杂糅佛学,发挥《周易》、陆王心学及大乘空宗法相唯识学,自建新唯识论理论体系,认为哲学大旨研究本体,万物皆本体流行的迹相,本体又不离“本心”之境界,故“天地万物皆吾一体”。人能见本体,则能官天地,役万物,自性无亏欠。主要著作有《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原儒》等。

熊十力1885—1968

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学的重要奠基人。原名继智,又名升恒,字子真,号漆园老人。湖北黄冈人。幼时家贫,为人牧牛,自学经书。17岁当兵。曾参加辛亥革命和护法运动。后来“念党人竞权争利,革命终无善果”(《十力语要》卷4),遂专力于学术。1918年辑往日笔记成《熊子真心书》自印行世,蔡元培为之序。1920年入南京支那内学院问佛法于欧阳竞无,专攻唯识。1922年应聘北京大学,主讲唯识学,前后凡四十余年。1932年浙江图书馆出版《新唯识论》文言文本,标志熊十力开始由佛入儒,初成“新唯识论”的理论框架。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著《中国历史讲话》、《读经示要》等读物,以激发民族思想。1944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新唯识论》语体文本,表明作者已彻底完成由佛到儒的转折,成为新陆王型的现代新儒家。又出《十力语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是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委员。1954年始定居上海,上海龙门印书局先后出版其《厚儒》(1956年)、《体用论》(1958年)、《明心篇》(1959年),1961年中国科学院影印其《乾坤衍》,1963年著《存斋随笔》。中华书局自1985年始出版《熊十力论著集》。熊十力融合周易、儒家陆王心学和佛教唯识宗理论,建构了一个博大深邃的儒家心性论的哲学体系—新唯识论,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自成一体。他认为,人的本心,也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它自明自觉,圆满无缺,是真善美的根据。儒家悟识此意,便知人生有天上的崇高意义,无限的丰富精神,于是对世界和人生便不有空幻之想,而充满改造的勇气。人又有感觉欲望,它常使人把外物看作是独立于心的实在,并执着于它,这就产生了习心。习心是对本心的染污,是恶的来源。因此人人都需断污染转习心,进行道德修养。他认为先儒的修养方法往往是减,最终近于空寂,失去本心活跃开辟的天性,“若如我说,成能才是成性,这成的意义就是创。”(《十力语要》卷4)创新即是返本,只有把本心中潜伏的圆满德性源源不断地创发出来,遍于一切事物,才能保任仁心,证量本体。“内圣”的道德价值惟有通过“外王”才能贯彻。批评宋明诸师荒废外王之学,使民族日益式微,强调内圣不可废,而外王尤不可无,勿以空疏为安,应知人生责任。在当世尤应将中国的反己尽性至命之学,与西方物理世界的格物之学及时调和,以助民族复兴

熊十力1884——1968

原名升恒,字子真,湖北黄冈人,早年曾参加“科学补习所”、“日知会”,创“黄冈军学界讲习社”,辛亥革命后曾任黄冈军政府参谋,追随孙中山从事“护法”运动,不久又随欧阳竟无问佛。1923年受聘于北京大学讲授《新维识论》,抗日战争期间居四川璧山著述,先后受聘于乐山复性书院、勉仁书院讲学期间,并主持北涪中国哲学研究所。建国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特邀代表及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北大讲唯识学期间,感到佛学唯识学说过于烦琐而著《新唯识论》,融名儒释提出自己的唯识学说,后舍佛学《易》,归宗孔子,推崇《易大传》,提出“摄体归用”的主张,认为“实体”非离心外在的实体,名为“恒传”,包含“翕”与“辟”的作用,实体一翕一辟的有包法 (物质现象) 与心法 (精神现象),但又说恒传即是本心。他晚年所著《体用论》《乾坤衍》中,不再讲“境不离识”,而强调“体用不二”,讲实体不是离开现象而独立的,是万物的内在根源,“物质与精神,皆实体之功用。”主张“摄体归用”。他将此观点托之于孔子,认为《易大传》中所谓乾即指生命和精神,所谓坤即指物质与能力,自称此种学说为“新易学”,主要著作有: 《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论》、《十力涪要》、《佛家名相通释》、《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等。

熊十力

中国哲学家。1884年生,1968年去世。湖北省黄冈市人。幼时从父学习五经章句和史籍,粗通经史。10岁丧父后,一边放牛一边自学。1905年入湖北新界特别学堂仁字斋。1906年与同县刘子通等在武昌联合军界、学界的有识之士成立黄冈军界讲习社,并加入日知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了光复黄州等革命活动,1917年到1918年参加了护法运动,不久赴粤,佐孙中山幕,后目睹党人争权夺利,慨然弃职,从此专注学术研究。1920年,由梁漱溟介绍入南京支那内学院学佛教唯识论。1923年受聘至北京大学讲授唯识论,在讲授中背弃了唯识论的观点,著《新唯识论》创立了自己的独特的哲学体系,稍后又作《破新唯识论》。抗日战争胜利后,一直在北京从事学术研究,1954年定居上海。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6: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