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ze
(一)连词。(A)连接时间上有相承关系的两项,相当于“就”。如:❶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jian)。(《柳宗元集·永州八记》“则”句:我高兴地按他的意见办理,就加高了它的台子,加长了它的栏杆。)
❷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聊斋志异·促织》“则”句:成回头看见蟋蟀笼里空了,就声咽气断。) (B)连接事理上有相承关系的两项;后项是前项的结果;有时,这样的两个句子并列出现,意义或相反,或相对。如:
❸民贫则奸邪生。(《汉书·食货志》“则”句:百姓贫困,奸诈邪恶现象就容易产生。)
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二年》“则”句:兼听就聪明,偏信就愚暗。)
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则”句:学了却不思考就迷惘,只思考却不学就疑惑。) (C)两个“则”连接的两个并列句,“则”前的一项往往是说明“则”后一项的时间、方位、状态等的,两句意义或相反,或相对,“则”相当于“就”“是”等。如:
❻臣闻士之出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文选·曹子建:求自试表》“则”句:我听说士生活在社会上,回家就事奉父亲,外出就事奉国君。)
❼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后汉书·耿恭传》“则”句:对外是纵容蛮夷施暴,对内是伤害殉难之臣。)
❽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荀子·鲜蔽》“则”句:活着天下的人就歌颂,死了四海的人就痛哭。) (D)连接两个同样的词,表示让步,构成让步复句的前一分句,相当于“倒是”“固然”等。如:
❾多则多矣,抑君似鼠,(《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则”句:多倒是多,可是您象老鼠。)
❿君语佳则佳矣,何至相苦邪? (《世说新语·文学》“则”句:你的讲演好倒是好,哪至于互相斗气呢?) (11)善则善矣,然昔人为书者,岂若是摭前人耶?(《柳宗元集·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则”句:好固然好,然而过去写书的人,难道象这样挑剔古人吗?)(E)连接两项,后项在前项之先已经出人意外地实现了,相当于“原来已经”等。如: (12)韩献子将斩人,郤献子驰,将救之,至则既斩之矣。(《左传·成公二年》“则”句:韩献子即将斩人,郤献子赶着车急往搭救,到那儿后原来已经斩杀了他。)(13)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则”句:让子路回去见他,子路去后〔他〕原来已经走了。) (F)用于假设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如果出现前面的情况,就可以出现后面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 (14)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左传·隐公十一年》“则”句:您如赐恩于我,那么希望您答应滕君的请求。)(G)连接两项,后一项与前一项相反,“则”相当于“可是”等。如: (15)臣欲奉诏奔驰,则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文选·李令伯:陈情表》“则”句:我想奉命效劳,可是祖母刘氏的病日渐沉重;我想苟且依顺个人感情不去做官,可是告诉我说不行。) (16)魏武有一妓,声最清高,而情性酷恶。欲杀则爱才,欲置则不堪。(《世说新语·忿狷》“则”句:魏武帝有一个歌妓,声音清脆高扬,但性情很坏。想杀了她可是舍不得她的才华,欲留下她可是又受不了。) (二)副词。(A)用于谓语前,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等。如: (17)视之则六,察之则鹢(yi)。(《公羊传·僖公十六年》“则”句:看上去是六个,仔细察看是一种叫做鹢的水鸟。)(1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则”句: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观。) (B)用于谓语前,表示限制范围,相当于“仅”。如: (19)口耳之间,则四寸耳。(《荀子·劝学》“则”句: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仅四寸而已。) (三)助词,用于“何”后,表示自设询问,相当于“呢”。如:(20)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战国策·秦策三》“则”句:投给这些狗一块骨头,就立即互咬起来,为什么呢?有互相争抢的意思。)(21)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路,众无不按剑相眄(mian)者。何则?无因至前也。(《新序·杂事》“则”句:月光一样晶莹的珍珠,夜里放光的璧玉,暗夜里在道上把它们投掷给行人,没有谁不按着剑斜眼相看的。为什么呢?没有理由地降临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