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别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别白用于区别同名异实之词语,即涉及相同的人名、官衔、年号、书名、地名时,须对其中一词作限定处理(或加限定词,或换异称),以示区别。例如《国语·周语》“襄王使邵公过及内史过赐晋惠公命,晋侯执玉卑,拜不稽首。内史过归,以告王曰:‘晋不亡,其君必无后。’”文中“襄王使邵公”和“内史”二人的名字相同,都叫“过”,为示区别,下文提及“过归”时必须加限定词,说“内史过归”,这就是“别白”,即另加限定性解释。又如《汉书·王莽传》“以少阿羲和京兆尹红休侯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封歆为祁烈伯,奉颛顼后,国师刘歆子迭为伊休侯,奉尧后”,文中出现三个人物:一是红休侯刘歆,即国师嘉新公;一是祁烈伯刘歆;一是国师嘉新公的儿子刘迭,即伊休侯。因为有两个刘歆(同姓、同名),可以“国师”限定第一个“刘歆”,以示区别。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卷20)也说王莽时有两个刘歆,可为佐证。别白,在古文中常见。通常是人名同者以姓别之,姓名同者以故里、官位别之,官衔同者以官衔异称或故里等别之。别白能使人物交待清楚,不致于因名称重复或相同引起误解而影响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古文语句极为简炼,不会轻易作“自释”,故别白在写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