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02 力

《墨经》曰: “力,刑之所以奋也。”刑(形),即物体;奋,即运动。这句话的意思是,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与牛顿定律所述力的概念是相符的。

力li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形变的原因。在动力学中,它的数值等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它是物理学中使用最广泛的基本概念之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位于一条直线上,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论接触物体间力的作用,还是不接触物体间力的作用;也不论宏观物体间力的作用,还是微观物体间力的作用,都离不开物质。力是矢量,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力的测量工具是测力计。力的单位(SI制)是牛顿(N)。
力的概念的建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我国古代《墨经》一书中指出“力,形之所以奋也”,意思是说,力是使物体奋起运动的原因。那时,人们已直觉意识到力的模糊概念。在西方,力的概念首先在古希腊的哲学争论中提出来,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运动的源泉是力,这是一种“力是因,运动是果”的原始的因果论观点。在他的著作中,力还被看作是从一个物体发射到另一物体中去的。这种被发射的力本身不是物质,而是一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形式。伽利略在他的惯性原理中指出,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能连续做匀速运动,并把力和速度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破除了亚里士多德把力和速度联系在一起的长期思想束缚,为牛顿把力和加速度联系在一起开辟了道路。力的概念在牛顿力学中占有最根本的位置。牛顿第一定律是力的定性定义,它指出了力在什么条件下存在和在什么条件下不存在。牛顿第二定律给出了力的定量定义,即力等于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如果质量不变,力等于质量乘加速度。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对于每一个力而言,必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存在。它指出所有的力都是成对的,只有在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才能实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体力学基础,是人造行星理论的先声。牛顿提出的力的概念对科学的进展有很大的贡献。

功名。以法治事得当,即不徇私情枉法而立功者,称力。周制: 《周礼·夏官司马》: “司勋: ……治功曰力。”林尹注: “治功: 郑注云: 制法成治,若咎繇。”

力li

一种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或者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实际中。由于物体之间的作用方式不同,作用于物体之间的力也有许多种,如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物体作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在磁场中的物体受到的磁力、带电物体之间通过电场而作用的静电力等等。人们利用有利的力为人们工作,如我们所使用的各种机器都利用了力来帮助我们。同时人们也注意减少不利的力的作用,如为机器润滑,使用轮子和滚动轴承等。

力Li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产生形变的原因。在动力学中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力是矢量,不仅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力的作用效果由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因素确定。力的测量工具是测力计。在国际单位制(SI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对力的认识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在狩猎中经常需要投掷石块或利用其它器具以击倒野兽;而在生产劳动中推、拉、提、抛物体时,肌肉都会感到紧张,从而直觉而模糊地意识到“力”的含义。后来才进一步认识到,这种肌肉产生的效果也可用其他方法达到。例如,地球引力使树上的苹果落地;燃气压力可推动活塞;喷气飞机上的发动机使飞机高速飞行等,都反映出力的作用。中国古代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墨翟在所著的《墨经》一书中将力的概念总结为:“力,形之所以奋也。”“形”指物体,“奋”就是由不动变为动;全句的意思就是:力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力的概念在西方最早产生在古希腊的哲学争论中。在伽利略之前的哲学家,一直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如果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便归于静止。这方面最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他认为“一切运动的物体必受某物驱动”。直到16世纪,伽利略通过实验研究得到新的看法,即物体的运动有匀速和加速之分;在不受外力的条件下,物体仍能连续地进行匀速运动,并把力和速度的变化联系在一起,才把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错误观点纠正过来。Ⅰ·牛顿继承发展了伽利略的观点,建立了三个运动定律,从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给出了力在什么条件下存在和在什么条件下不存在的条件,说明了力是使物体改变其运动状态的一种作用。牛顿第二定律给出了力的定量定义,即力等于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也等于质量乘加速度。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除此之外,I·牛顿还成功地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并且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使其超距作用力的概念推广到物理学的其他分支之中。尽管这种超距作用力概念仍有极大的局限性,但I·牛顿所提出的力的概念对科学的进展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作用的结果使物体发生变形或改变运动状态。参见“物理”中的“力”。


❶使物体发生加速度的作用。等于物体的质量乘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的积,为一矢量(其SI单位是牛顿)。
❷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宏观上通常指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形变的作用。由于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力有很多种,例如弹性力、万有引力、静电力、碰撞力等。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概念是不断推广的。早期人们在劳动中感受到力的作用,即所谓“气力”。到牛顿力学创立时,力才被确定为科学概念,用来说明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发生形变的原因。作为科学概念的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如果施加在一个物体上的力是几个时,作用的结果是由合力决定的,加速度的方向是由合力的方向决定的。后来,由于牛顿力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力的使用范围扩大到许多领域,电力、热力、生命力以及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智力、生产力等等。但只有在力学中,力的概念是确切的和可以定量计算的。力的常用单位是千克、克,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牛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