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助字辨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助字辨略》zhuzibianlue

一部专门研究古代汉语虚词的著作。清代刘淇编撰。本书收集先秦至元代的助字(就是虚字)共476个,按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分为5卷,可以作为一部虚词词典来使用。
古人研究虚词的书不多,《助字辨略》可以说是较早的研究虚词的著作。它把元代以前的经书、诸子、史书、杂说、诗词、小说中的虚词收集到一起,分为重文、省文、助语、断辞、疑问、咏叹词、急辞、缓辞、发语辞、语巳辞等30类,用正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六种方法加以解释。书中所收各字,都逐一说明用法,引出例证,先讲常用语词,而后排列异词和复音词。尤其复音词收了不少,就连唐宋人用的常语也收了进去,共计有1140条。
这部书所收虚词的范围很广,引证材料也特别丰富,对虚词的划分也比较严格,讲解力求详尽,对研究古汉语虚词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此书除收有虚字以外,还收集了各个时代的一些方言俗语。如卷二的“休”字:
休,方言莫也。李义山诗:“西来双燕信休通。”
温飞卿诗:“休向人间觅往还。”
用方言俗语解释诗词中文字的,在以前的字书中是很少见的。这些资料,在今天仍然有参考价值。
《助字辨略》由于是首创,在体例方面还不够统一完整,解词、引证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对于阅读古书,特别是对于了解宋元以前古籍中虚词的应用,还是有帮助的。

助字辨略

虚词著作。五卷。清刘淇撰。刘淇(生卒年不详),字武仲,又字龙田,号南泉。河南确山人,自称“确山老人”。他工诗古文,博闻强记,生平喜著书,性恬淡,不妄与人交。著《周易通说》、《禹贡说》、《卫国集》、《皇朝经世文编》、《爵里考同》等书。
《助词辨略》刊行于康熙五十年(1711)。全书按平、上、去、入四声编成,上平声收一百零三字,下平声收七十六字,上声收一百字,去声收一百零五字,入声收九十二字,共论述虚字(词)四百七十六个。卷首刘淇写有自序一篇,论述他编著该书的目的和体例。刘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他认为虚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大,因此他博采先秦至宋、元的经、子、史传以及诗、词俗语,汇为一编。他将虚词详尽地分为三十类: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疑辞、咏叹辞、急辞、缓辞、发语辞、语已辞、设辞、别异之辞、继事之辞、或然之辞、原起之辞、终竟之辞、顿挫之辞、承上、转下、语辞、通用、专辞、仅辞、叹辞、几辞、极辞、总括之辞、方言、倒文、实字虚用。该书解释词语运用了传统的训诂方法,共分六项: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和转训。该书不仅收的虚字多,而且引证排比的材料相当丰富,对某些字辨析推论也很详备精当,如卷一的“於”字条内讲到“于”字说:“《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杜注云:‘于,曰也。’愚案: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犹云训之以民生之不易,亦助语辞也。”这里解释“于”为“以”讲,很恰当。卷二“将”字条,对其常用的意义不厌其烦地作了二十几种解释,如“欲也”、“行也”、“几及之辞”、“几将重言”、“犹云当也”、“犹云抑也”、“转语”、“犹云惟”、“犹云伊”、“犹云殆也”、“犹岂也、宁也”等等,许多意义训释得很好。尤其是该书还对各时代的一些方言、俗字进行了引证训解(但不包括元曲中的助字,因它纯用方言,故未被收入。这部分材料,刘氏本想“他日别为一编,以附卷尾”,只可惜未成)。例如:卷五“簇”字条云:“花蕊夫人《宫词》‘厨船进食簇时新’,方言以极新为簇新也。”卷五“煞”字条云:“煞,方言极也,太甚之辞。《程子经解》云:“煞害义理。’朱子《答陆子论无极书》云:‘太煞分明。’”以方言俗语,解释诗文的文字,这是以前书中所少见的。
此书的问世,首先奠定了虚字研究的基础,正如刘毓崧评论说:“创始之功,不能不推刘君也。”该书收集的四百多个助字,为后代提供了丰富、详尽的资料,读者如果能够按照这本书的收字条目、引例证明去研究分析,那么对宋元以前的古书中虚字所表达的语气异同,是可以触类旁通,受到诸多启发的。叶德辉称赞该书说:“条分缕析,既博且精,可谓字学之尾闾、文辞之渊海。”另外,该书对后代研究语法的著作,也有不小的影响,比如马建忠编写的《马氏文通》就采纳了《助字辨略》一书中的若干语法术语,如:“或然之辞、顿挫之辞、继事之辞、终竟之辞、总括之辞”等等。当然该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归纳、划分虚字的类别标准不统一,有的属于构词范畴,如重言;有的属于语法范畴,如省文、倒文;有的则跟虚字是不同平面的其它概念,如方言等,而且这繁杂的三十种分类只在“自序”中总提一笔,既无详细说明,也没在书中贯穿始终,这样,全书的体例就显得不够完善、严谨。该书虽收有四百多个虚字,包括一些方言俗字,但并没能很好地穷源竟委,同时有的在字下罗列的几项材料后,只加了一点简单的说明,有的则根本没有注明应属于哪一类虚字,造成说解体例上的不统一。另外,刘氏对某些虚字的解释有明显的错误,如卷一说明“之”字,引张曲江文“天下黔黎,皆朕赤子,以诚告示,其或之归”和韩愈文“抑所指各殊而学者不之能察也”,“以上之字,并语助辞。”其实这两个“之”字均为代字,在句中作了谓语动词的前置宾语。不过总的来说这部书的价值还应该肯定,正如杨树达在该书的跋文中评论说的那样:“刘氏生于清学初启之时,筚路蓝缕,其功甚巨,正小有疵纇,不足掩其精诣也。”
主要版本有清康熙五十年(1711)海城卢承琰刊刻本;乾隆四十四年(1779)福源堂精刊本、咸丰五年(1855)海源阁刊本;1923年湖南长沙杨树达亦曾取以重刻;195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校注本。校注本除校正脱误,略加注释外,并把书中的单复字制成索引,附在书后,又把每条注释刊列书眉,极便检阅。另外书后还附有钱泰吉、杨绍和、刘毓崧和杨树达等人的跋文,对学习和研读该书及文言文提供了不少帮助。

《助字辨略》Zuzi bianlue

书名。清刘淇著。五卷本。该书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年(1712年),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专门研究文言虚词的著作。该书收录文言虚词四百七十六个,兼及众多复音词,按照一百零六韵的顺序,析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各为一卷,计五卷,卷首列目录。所收虚词分重言、助语、发语辞、语已辞、断辞等三十类,采用正训、反训、通训、互训、转训等五种训释方法加以说明。各字之下多详列书证,书证内容有经传、诸子、诗词、小说等,上起先秦,下至宋元。书证中以原文为主,有时也引用旧注。该书对虚词的搜罗较为齐全,涉及面广,资料丰富,有些解释极其精彩。但从总体上说,该书不及后世研究深刻,全书体例不够完善统一,对虚词分类标准不划一,或先出书证、后释词类,或先释词类,后举书证,有些词条下只有孤证,有些书证与词类不符,有些解释有明显错误,但该书是汉语虚词研究的奠基著作,对汉语语法研究影响很大。该书有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开明书局本,附有笔画索引,便于检索;又将每条注释要点印于书眉,极其醒目。

助字辨略

(清)刘淇著。5卷。收录宋、元以前经、传、子、史及俗语中的虚字476个,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部编次,用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等6种方法加以解释。今以中华书局1954年章锡琛校注本通行,32开,316页。

助字辨略

训诂学书。清刘淇著。五卷。为研究汉语虚词的专著。取材广泛,上至周秦,下及唐宋,门类遍及经史子集,共收虚词476个,分重言、发语词、实字虚用等30类。以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6种方法释义。按4声106韵编排。为虚词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助字辨略

五卷。清刘淇撰。刘淇字仲武,号南田,一号龙田,又号卫园,别号南泉山人。确山(今河北确山县)人。因父官山东按察使,故徙家济南。汉军镶白旗人。弟汶,举人,与兄同受知世宗,时有“二难”之目。尚著《周易通说》、《禹贡说》、《堂邑志》、《卫园集》等。《助字辨略》卷首有刘淇自序,述其著述目的和本书体例。他认为虚字对于表情达意十分重要,如果误解虚字,就可能误解文章内容,因此他才从群书中辑录材料成此一编。他把助字分为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疑辞、咏叹辞、急辞、缓辞、发语辞、语已辞、设辞、别异之辞、继事之辞、或然之辞、原起之辞、终竟之辞、顿挫之辞、承上、转下、语辞、通用、专辞、仅辞、叹辞、几辞、极辞、总括之辞、方言、倒文、实字虚用等三十类。其训释体例凡六:“曰正训,曰反训,曰通训,曰借训,曰互训,曰转训。”“正训如‘仁者人也’,‘义者宜也’是也。反训如‘故’训‘今’,‘方’训‘向’是也。通训如‘本犹根也’,‘命犹令也’是也。借训如‘学之为言效也’,‘斋之为言齐也’是也。互训如‘安’训‘何’,‘何’亦训‘安’是也。转训如‘容’有‘许’义,故训‘可’;‘犹’有‘尚’义,故训‘庶几’是也。”是书搜辑材料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先秦到元代的经传、子史,以及诗词、小说等无所不包。唯“元曲助字,纯用方言,无宜阑入。他日别为一编,以附卷尾”,然是编并未完成。《助字辨略》尚辑录少数方俗语词,如卷二“成”字条曰:“高观国《凤栖梧词》:‘不成日日春寒去’,‘不成’犹今云难道,宋人方言也。”卷五“剧”字条曰:“《说文》云:‘尤甚也’。《世说》:‘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剧’犹快也。‘一出’犹云一番,方言也。”《助字辨略》共收476字,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部编次,上平声卷一,下平声卷二,上声卷三,去声卷四,入声卷五,各卷复以平水韵为序。是书所收虚字数量颇多,搜集材料的范围相当广泛;对虚字意义用法的训释往往颇为精当深刻;引证亦较为丰富。清钱泰吉《曝书杂记》评价是书云:“先秦两汉旧籍,引据该洽,实为小学书之创例。……近时王伯申尚书著《经传释词》十卷,其撰著之意,略同此书,诂训益精密,然创始之功,不能不推刘君也。”是书刘毓崧跋语云:“此书所推阐引证,有较《释词》更详,可补其未备者,如‘遐不’与‘瑕不’皆系‘何不’之意;‘不遐’与‘不瑕’皆系‘得无’之意;‘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薄言采之’诸‘薄’字系发语词;‘薄言震之’、‘薄言追之’两‘薄’字亦系发语词,是其例也。有与《释词》微异,可存以俟考者,如‘汔’训为‘其’,亦可训为‘期’;‘’可训为‘且’,亦可训为‘宁’,是其例也。有其义为《释词》所未述,而犁然当于人心者,如‘其’有‘岂’义;‘固’有‘诚’义,是其例也。有其字为《释词》所未载,而凿然合于古训者,如‘方’有‘将’义,‘方今’有‘向时’之义;‘振’有‘作’义,‘振古’有‘自古’之义,是其例也。然则此书洵足与《释词》相为表里,岂非治小学之士所当宝贵者欤!”《助字辨略》刊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但传播不广,王引之并未获见,《经传释词》未曾参考《助字辨略》,然两书相合处颇多,王书成就亦高乎《助字辨略》,然《助字辨略》自有其特点和价值,刘氏跋语言之甚是。又二书内容各有侧重,所搜辑的词语亦不尽同,刘氏跋语曰:“至于《释词》所述者,上自《九经》、《三传》,下迄周秦西汉之书,而东汉以还,则概从其略。此书所述者,自经、传、诸子、《史》《汉》以外,旁涉近代史书、杂说、文字、诗词。盖《释词》以经传为主,故采录不多;此书以助字标名,故胪陈较广,缘体裁小异,斯去取有殊耳。然此书虽搜罗甚富,而断限最严,元曲之词绝不阑入,方音之字,亦不轻收。故详赡而不入于芜,博洽而不流于杂。后之人诚能循其条目,触类旁通、则东汉以后,宋元以前之书,其词气异同均能洞悉,其为功也大矣。”《助字辨略》亦存在严重缺点,如对所收词语往往不能穷源竟委;引证的材料往往并非是最早的;误释之处颇有之,其精审逊于《释词》多矣。是书初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后有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咸丰五年(1855年)刻本,是三本分别称为卢氏刻本、国氏刻本及高氏海源阁本。民国时有文学社据海源阁本所排印之巾箱本。杨树达之弟季常曾刊刻,时在1939年。开明书店亦印过两版。解放后,有中华书局章锡琛校注本,初版于1954年。校注本附《助字辨略索引》,读者可按笔画查字,颇为方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