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包世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61 包世臣1775—1855清代学者。字慎伯,号倦翁,人多称“包安吴”。安徽泾县人。长期任幕僚,曾任新喻(今新余)知县。他关心时政,对农政、水利、漕运、盐政、货币、法律、军事等作过潜心研究和论述,提出过不少改革建议。他特别重视农业,认为“天下之富在农”,强调士人应懂得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他重农而不抑末,指出 “农工商三者缺一,则人莫能生”,只有“本末皆富”,才能“家给人足”。他反对不义之利,提出“收奸人之利,三归于国,七归于民” 的主张。为解决 “银荒”,他提出发行以制钱为计算单位的纸币,使它“夺银之权”的币制改革建议,但他反对王瑬的无限发行不兑现纸币的主张。他强烈反对鸦片贸易,要求“厉禁烟土”,对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侵入对中国民族经济的打击,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晚年,把主要著作辑为《安吴四种》,其中论述河、漕、盐三事的《中衢一勺》和《齐民四术》中的 《农》是关于经济方面的著作。 320 包世臣1775—1855清代学者。字慎伯,晚年自号倦翁,安徽泾县人。少家贫,长期任幕僚,关心时政。对农政、漕运、盐政、货币、水利、商业、人口、鸦片等问题均有论述。他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天下之富有农”,但不抑商,指出农、工、商“三者缺一,则人莫能生”,只有“本末皆富”,才能“家给人足”(《吴安四种》)。他尤其支持私商的活动,认为必须革除一切阻碍私商活动的各种陋规积弊,“使商民无所疑虑”。在货币问题上主张专以钱(铜钱)为币和适当发行纸币,并强调虚实相权,反对通货膨胀。著作有《吴安四种》。 包世臣1775—1855字真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嘉庆举人。早年家境贫寒。勤奋好学,善诗文,精书法,并对经济、海运以及盐务有研究。曾为地方大吏幕僚。道光十九年(1839年)任江西新喻(今新余)知县。后被劾去官。鸦片战争前,就陈述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主张禁烟并指出英国总有一天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要早加防范。鸦片战争爆发时,虽已年逾花甲,但关心国家存亡,督导民夫为国家出力,并称赞三元里与乘县沈山头群众抗英斗争的行动。当英军进犯南京时,清廷卑怯求和,他挥笔疾书,连夜草拟《歼夷议》,建议乘敌人不备,歼而灭之。从实际出发,力主缉私为治盐之要。著有《致祁山大臣书》、《小倦游阁记》等。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清代学者、书法家。嘉庆举人,曾任江西新余知县。他的主要著作都收集到《安吴四种》一书中。在人口问题方面的见解主要有:提出“鄙夷田事”而致贫的观点。包世臣否定“人多致贫”的观点。他认为以当时土地养活当时的人口是不成问题的。提出民贫的原因是因统治者“鄙夷田事”,不重视农业而造成的。相反,他认为“庶为富基”(《安吴四种·庚辰杂著二》),“天下之富在农”(《安吴四种·“说储上篇前序”),只要使民归农,就可富民富国。这一观点虽为片面,但指明了人口多寡不是国家贫富的根本原因。他还提出农与“三民”的劳动力的安排比例。包世臣认为要发展社会经济,必须合理安排劳动力。提出农业与士、工、商“三民”的劳力比例应为六比一。他说:“以口二十而六夫计之,使三民居一,而五归农,则地无不垦,百田以给”。(《安吴四种·说储上篇后序》)他又提出农、工、商皆重的思想。包世臣虽然在劳动力安排的比例中,偏重于农,但并非“重农抑末”。相反,他认为农、工、商各业在人们生活中都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他说:“生财者农,而劝之者士;备器用者工,给有无者商,而通之者士”(《安吴四种·说储上篇前序》)。“夫无农则不食,无工则无用,无商则不给,三者缺一,则人莫能生也” (《安关四种·说储上篇前序》)。 包世臣1775—1855清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因泾县古称安吴,人称“包安吴”。其书师承邓石如,初学唐宋,转师北碑,又上溯二王,多用侧锋。著有《艺舟双楫》,对变革清代书法影响颇远。 包世臣对农政、漕运、监政、货币、鸦片以及对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侵入对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造成的影响等问题,都有论述。参见“历史”中的“包世臣”。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嘉庆举人。提倡通经致用,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多有抨击。鸦片战争期间在广东沿海组织抗英。英军进犯南京时,他连夜草成御敌方略《歼夷议》。工于书法,对书法理论颇有研究,著有《安吴四种》等。参见“经济”、“艺术”中的“包世臣”。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倦翁,又自署白门倦游阁外史、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东汉时曾分置安吴,包氏旧居接近其地,所以人称安吴先生。嘉庆举人,多次考进士不中。曾任江西新喻县令。毕生留心经世之学,并勤于实际考察,对于漕运、水利、盐务、农业、民俗、刑法、军事等,都能提出有价值的见解。鸦片战争时期,他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曾有记述与议论,颇具卓见。包世臣思想、学术皆不同于乾嘉以来一般学人。论文也贯穿经世之旨,与当时古文家、经学家异趣。他反对脱离民事,将“道”抽象化,批评韩愈、柳宗元以来古文家抽象的载道之文是“离事与礼,而虚言道以张其军”(《与杨季子论文书》),讥刺“近世治古文者,一若非言道则无以自尊其文”;提出“事无大小,苟能明其始卒,究其义类,皆足以成至文,固不必悉本忠孝,攸关家国”,提倡“言事之文”(同前)。文章大都也关切时务政事。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人称“包安吴”。生于农家。19岁设馆为塾师。23岁就读于中江书院,为侍郎程世淳器重,荐至宋镕门下,长期任幕僚。清嘉庆十三年(1808)中举,64岁任江西新喻知县,不久被劾,寓居江宁。1855年以避太平军出走,卒于途。一生以经世之学和书法著名,对农政、漕运、治河、货币、盐务、鸦片、军事等均有研究和著述,强调“天下之富在农”,把“修法以劝农”看作是“使国富而主德尊”的根本前提。他力主厉禁鸦片,曾向林则徐建议招募渔民壮勇,组成水师,抗击英军。1842年上“歼夷疏”,以为只有坚决抗击侵略,始能振威雪耻。书法师事邓石如,用笔以侧取势,提倡北碑,影响后人书法风格变革。所著《艺舟双楫》(下篇》阐发书法理论,为学者推崇。间亦作画。主要著作有《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管情三义》、《齐民四术》,统名为《安吴四种》。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诚伯;号倦翁。泾县人。泾县古属安吴,人称“包安吴”。早年家境贫寒,深知民间疾苦,思求拯救百姓之策,故有经济大略。喜言兵。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官江西新喻县知事,次年因被劾去职。谙习朝章典故,务为经世之学。其时河、漕、盐三政皆颇多弊端,他详究利病,筹画整治之策。凡所规划,都切实可行,东南大吏常屈节咨询。又精悍有口辨之才,以布衣遨游于公卿之间。尝来往于川、楚之地。发奇谋不见用,遂归。晚年寓居江宁讲学,奖掖后进,教诲不倦。年少即工词章,曾名噪一时。中年好为诗,流传民间数千首,但多不存稿,存者仅千余首。有《安吴四种》三十六卷。另外还有自编《小倦阁文集》三十卷存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