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化性起伪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化性起伪Huaxing qiwei

荀子关于人性的重要命题。荀子主张性恶,认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篇》)在他看来,人有好利、好声色、好疾恶、好佚愉等恶的本性,致使社会出现不安定,圣人发明了礼义道德, 来驯服、矫治人的情性, 即通过“师”、“法”、“礼”、“义”的教育与约束, 使人由恶向善, 这就是 “化性起伪”。这里的 “化”字是驯服教化的意思,“伪”是人为、加工的意思,指封建礼义道德。荀子认为,“化性起伪”是圣王的事情,与普通人无关。他把能不能“化性起伪”视为圣人和凡人之间的界线。荀子的“化性起伪”说与他的性恶论是自相矛盾的。既然圣人的本性也是恶的,他何以能生得礼义?如果认为圣人性 “善”,也就与他的性恶论相矛盾;认为圣人性恶, “化性起伪”也就不能成立。荀子把礼义法度归于少数圣人的发明,是唯心主义的。他重视环境、教育对人性的改造作用, 则包含有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

化性起伪

荀子道德起源说。《荀子·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若依性所纵,必生祸乱争夺;因此需有礼义师法,使人“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于是“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化,教化;伪,人为,礼义法度起源于圣人之为。

化性起伪

荀子关于道德修养,道德教育的重要命题。语见《荀子·性恶》篇。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伪,人为,后天的努力。化性起伪即通过后天的道德教育和自我磨炼修养,改变人先天的恶性,由恶向善。这一道德命题是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之上的。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好声色”等恶劣的本性,故而需要师法之化,礼义之道,使人“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性恶》)。所以“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同上)在“化性起伪”的过程中,荀子特别强调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的作用(参看“注错积靡”条)。荀子看到了人性的可塑性,看到了环境及后天的教育对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影响,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他的性恶论则是唯心主义的,是错误的。

化性起伪

荀子关于礼义教化的学说。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伪”即人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本性,是为恶之根源,须化而去之。“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同上)故礼义之生,乃在于圣人的教化。荀子还强调环境的作用:“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故君子“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荀子·儒效》)从而形成礼义之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