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北军汉代禁卫军名。因其驻防长安城内北部,故称。初由中尉率领。士兵均为三辅骑士,一年更换一次。武帝时扩大北军,又增置屯骑、兵步,越骑、长水、射声、虎贲7校尉。《资治通鉴·汉纪·高后八年 (公元前180年)》: “秋,七月,太后病甚,乃令赵王禄为上将军,居北军,吕王产居南军。” 班表: 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外又有中尉掌徼循京师,属官有中垒、寺互等令、丞。至后汉始置北军中候,掌监五营,刘昭注曰:旧有中垒校慰,领北军营垒之事; 中兴省中垒,但置中候以监五营。”唐代亦有北军之称。《资治通鉴·唐纪·代宗大历五年 (公元770年)》: “希暹说朝恩于北军置狱。”“左、右神策军; 左、右羽林军; 左、右龙武军; 皆谓之北军。” 北军西汉时设置在首都长安之禁卫军。由中尉(武帝太初元年改称执金吾)统领,以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辖之今陕西中部地区)骑士组成。因其屯守长安城北部,故称北军。骑士一年更换一次。武帝时扩大北军,改北军中垒为校尉,又增设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七校尉,分屯长安城中和附近各地。平时宿卫,有警则出征作战。东汉时将西汉之八校尉减并为五校尉;五校亦称五营;五校所率之禁军称北军。 北军两汉禁卫军的主力部队。北军驻屯于长安城北,故名。担负京都除宫城、城门外的守卫治安任务。长官为诸卿之一的中尉,士兵系来自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 的军士。北军与另一支禁卫军南军互不统属,而实力超过南军。吕后死,西汉大臣周勃掌握北军,得以消灭诸吕势力,维护了刘氏王朝。汉武帝或以北军出征,并于元鼎六年(前111) 扩大北军建制,置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虎贲、胡骑等七校尉,统于由中尉属官中垒令演变而来的中垒校尉,合称八校尉。每校尉兵力为数百至千余人,由招募而致,常驻京师及其附近。太初元年 (前104),改中尉为执金吾。武帝末卫太子发动兵变,因北军不支持而败。东汉北军减为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置北军中侯监领,执金吾已不统北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