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匈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北匈奴东汉时对留居漠北的匈奴人的称呼。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分裂为两部,薁鞬日逐王比南下附汉,称南单于; 蒲奴单于率部留居漠北,被称为北匈奴。北单于屡遣使贡献于汉,乞和亲和市,以南单于故,不纳。时犹强盛,屡击南单于,掠汉边郡,争夺西域诸国,一度使河西城门昼闭,中西交通不畅。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与南单于会兵大破北匈奴于大漠南北及今新疆东部,降者81部20余万人。北单于受创遁逃,部众纷降南单于。永元三年,北单于复为右校尉耿夔所破,下落不明,或说率众西迁。残留在鄂尔浑河流域的部众有十余万户,后为鲜卑所并。另有部分匈奴余众留居于大漠西北角,直至5世纪初才被柔然吞并。 北匈奴东汉时期匈奴分裂后,汉人对蒙古高原匈奴人的称呼。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日逐王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率领部众南下归汉,被安置在长城内外的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五原(今包头市西北)、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单于蒲奴率领部众仍然留居漠北,继续与汉朝为敌,一度曾控制西域各国。和帝永元元年至三年(公元89—91年),为汉将窦宪、耿秉一再击败,一部分逐渐西迁,另有十余万落(户)留居蒙古高原北部,后来融合于鲜卑中。 北匈奴东汉时对留居漠北的匈奴人的称呼。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两部,蒲奴单于率部留居漠北,控制西域诸国,与东汉和南匈奴对抗,被称为北匈奴。后兵败,族众离叛,降汉,势衰。元和二年(公元85年)遭南匈奴、丁零、鲜卑、西域围击,不复自立。四年为鲜卑败,优留单于被杀,内部大乱,屈兰等五十八部二十余万人降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被汉将窦宪所败,丧师万余,降者八十一部二十余万人。永元二至三年连遭东汉和南匈奴打击,北单于逃匿,新单于於除鞬被迫请降。后复率众北遁,为汉军追斩,族众溃散,部分西迁,约十余万户留居鄂尔浑河流域, 后为鲜卑所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